電影《十年》自上映以來爭議不斷,尤其是在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中奪得最佳電影之後,各方輿論幾近沸騰,或是嚴厲指責為政治綁架了專業,或是大為激賞其展現出香港電影人的風骨,無論如何,似乎都脫不了政治的範疇。或許誠如邱禮濤導演所言:「香港電影同政治都分不開。」不僅是《十年》,包括銀河映像製作的《樹大招風》和《三人行》,以及邱禮濤執導的《選老頂》,近期上映的香港本土電影不約而同都對政治作出表態,或隱或現,相互對應。
1842年,清廷戰敗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與英國。直到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簽屬聯合聲明,協議香港將於1997年回歸中國,並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保有原本的生活方式,「馬照跑,舞照跳」,50年內享有高度自治權。這是港人熟知的歷史,周冠威在〈自焚者〉的開頭仍不厭其煩地再提一次,因為這幾組數字猶如幽靈飄忽不定,卻化作各種符碼糾纏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郭臻的〈浮瓜〉中,小混混長毛(利沙華飾)與Peter仔(陳彼得飾)拋擲的硬幣上頭寫著1997年,而兩人暗殺議員的酬金各為50萬,對港人的命運指涉可說是再明顯也不過了。
在接受台灣《自由時報》專訪時,周冠威表示:「《十年》雖然看似是對政治的反動,但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政治,這是一個面對現實的電影,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正被政治高度綁架。」長毛曾暗暗抱怨,做餐廳廚房遇上酒樓倒閉,做建築工地被層層外包,做哪一行哪一行就倒。他的境遇好似《奪命金》裡意圖開瓦斯自殺的老翁,為了生活有什麼就做什麼,可是到頭來卻還是一無所有,甚至落得毫無盼頭。歐文傑的〈方言〉以推廣普通話政策的廣播首尾呼應,描述不諳普通話的的士司機生存空間將逐漸限縮,車窗上大大的非普標誌讓司機頓時成了受關注的「不聽話者」。《十年》既是「預言書」,同時也是現下社會景況的反映。於是乎,在撕破「一國兩制」的虛偽外衣後,顯現的是對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高度掌控,50年不變的神話開始逐步幻滅。
說到底,「一切事物永不改變」的2046根本不存在。那麼,面對無可避免的變遷,我們可以怎麼做?黃飛鵬的〈冬蟬〉裡,黃靜和劉浩之這對戀人在傾頹如廢墟的房間裡,將這座城市消亡的一切製成標本,以期留下些許痕跡。「你認為人睡覺的方式會改變嗎?」黃靜問,「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睡覺,你會做什麼?」劉浩之答道:「我想我會躺在床上,閉上眼回想從前做過的夢。」一個個標本盒裝載的東西或許就是夢,是屬於過去,也是觸摸不到實體、虛幻的存在。換言之,在一座沒有人、沒有生活的氣味的城市裡,他們盡力所保存的一事一物早就脫離了實際存在的意義,終歸只是「無人聽見的噪音」。〈冬蟬〉很悲觀、很絕望,然自回歸以來大大小小的都市拆遷和社區保存問題不斷,包括皇后碼頭、菜園村到近期的古洞民宅,人民幾乎沒有談判的空間,有的當然只剩巨大的無力感。
高高在上的中共強權壓境,港人如若不願像顆棋子聽憑操弄,便沒有第二條出路,只能選擇挺身而出,激烈抵抗。五部短片中最為直接煽情的〈自焚者〉,透過劇情片混合偽紀錄片的形式,以一樁發生在英國領事館前的自焚事件,讓各方輿論得以碰撞出火花。片中,有議員對港獨運動十分不以為然,認為香港完全沒有獨立的條件,對此有作家明白批評:「既然香港人明知要被共產黨強姦,為什麼不好好享受一下?香港人的態度就是這樣自甘墮落。」香港現時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固然與中國有所相關,但放任不管、只想粉飾太平的香港人難道沒有責任嗎?黃飛鵬以「共業」一詞指出:「每個我們當下做的決定,總是以不同的形態重新狠狠地回擊道我們身上。」
無獨有偶,〈本地蛋〉的森哥(廖啟智飾)也發出同樣的省思:「千萬不能習慣,就是我們幾代人都習慣了,你們才會這樣。」伍嘉良導演在片中以香港/本地的文字遊戲嘲諷言論審查的荒謬性,更藉由森哥之口提醒觀眾,對於不合理的事情要懂得用腦去判斷,不要人云亦云,否則一旦麻痺了,屆時可能連《叮噹》(即《哆啦A夢》)都會變成禁書。另外,較為耐人尋味的是,〈本地蛋〉和〈方言〉同樣著墨於父子互動之上,兩組關係卻成了鮮明的對照:〈方言〉的司機阿漢(梁健平飾)與受普通話教育的兒子有些疏離,而〈本地蛋〉的森哥與兒子的關係明顯親暱許多。作為《十年》的最後一部短片,〈本地蛋〉在一片絕望聲中留下一絲希望,如同片末的「為時已/未晚」,只要上一代懂得培養小孩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下一代年輕人絕對能在夾縫中找到空間與出路。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中國《環球時報》一篇社評以「《十年》嚇唬香港社會,內地管不了」為題,痛批電影在宣揚絕望、擴散焦慮。不可否認,片中建構的香港確實瀰漫著焦慮、恐懼、迷網、不安等情緒,然而只消認清現實的危機,並深刻理解「唯一需要恐懼的事,是恐懼本身」,或許就能重新點燃希望。「任暴雨下,志向未倒下,雨傘是一朵朵的花,不枯也不散,」何韻詩等藝人為「雨傘革命」演唱的歌曲〈撐起雨傘〉如是唱著。
撰文:張冠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