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著名的「人生三部曲」,2000年的《二樓傳來的歌聲》(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7年的《啊!人生》(You, the Living),到現在這部2014年的第三部《鴿子在樹枝上沈思》(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依舊延續其慢工出細活的獨特美學(幾乎是七年一部的緩慢速度),用宛如夢境般的唐突奇想,缺乏明確劇情敘事的架構,組成一幅幅荒謬蒼涼的人世困境,用超現實來刻畫現實。

洛伊安德森的電影美學最著名的即是「定焦定鏡,一鏡一景」,並且喜愛室內搭景透過景深呈現視覺上的擬真感,所以電影裡每一場戲都是固定長鏡頭,場景設計的功力尤其吃重,所以有時候看他的片子時,總有一種他到底可以做出怎樣視覺奇觀的期待;例如《二樓傳來的歌聲》中拖著沉重行李的深長海關、人們吟唱著詩歌的電車、玩分割魔術卻出錯的魔術師,或是被拖下懸崖的獻祭女孩。而《啊!人生》也是繼續將這種奇想無限延伸;例如在鐵軌上行進的房子、永遠少不了的酒吧、外頭雷雨大響的練團室。



最新這部《鴿子在樹枝上沈思》堪稱「人生三部曲」最終章,依舊有著前兩部作品的風格,滑稽荒謬的場景、人物、音樂,一種北歐電影獨有的冷冽幽默。我們也發現洛伊安德森依然執行他所謂的「瑣碎主義」(Trivialism),將人們的生活遭遇瑣碎純粹化,並且刻意誇張化,試圖用畫作的概念將一整件事濃縮於一景之中,據導演說法本片共有39幕,片中不僅有古今交錯的歷史人物,還有得不到所愛的舞蹈胖妞、賣不出商品的推銷員搭檔、殘酷火烤黑奴的大滾輪,甚至是將原被視為瑞典男子漢象徵的卡爾十二世,刻畫他對現代酒保流露同性愛慕情愫,有趣又諷刺。



洛伊安德森的作品總會聚焦於生老病死的描繪,還有對於政治、歷史、宗教的反諷用看似無厘頭的悲喜橋段,暗喻性地表達他獨到的哲學理念,那就是「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要往哪去?」,以冷眼旁觀的敏銳洞察,呈現創作者深具批判意味的悲觀思維;而他一貫將戲中人面容刻意抹白的作法,讓這種黑色幽默風格看來帶有悲涼無奈的況味。

雖然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二樓傳來的歌聲》(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啊!人生》或許是對於他那種天馬行空的絕妙奇想實在記憶猶新這部雖然依舊有奇想但是有些梗卻有點抓不太著頭緒,考驗多過於觀影樂趣建議沒看過前兩部的觀眾趁三部曲連映的影展期間趕快補一下功課值得一提的是,感謝片商有這個勇氣(威尼斯金獅獎還是很響亮的招牌),讓本片成為第一部上院線的洛伊安德森作品,這種作品一定要在大螢幕才能體會那種奇特的感受。

撰文:朱哲輝(Alan)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