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8/5上映的【希區考克驚悚系列】,將以全新數位修復版,重現希區考克驚魂記迷魂記三部驚悚、懸疑經典電影。名列影史百大導演第一的希區考克,不僅備受法國新浪潮大導夏布洛、楚浮推崇,更被譽為『電影院的代名詞』數位修復​過的畫質絕對讓大家驚艷不已,而且在大銀幕觀賞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全新的體驗。
 

導演生平

亞佛烈約瑟夫希區考克(Alfred Joseph Hitchcock),在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他本來只是一位菜販的兒子,身為嚴格羅馬天主教家庭中的老么,求學期間上的是教會學校,從小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成長,但卻仍壓抑不了他充滿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天賦,因此從小就是個讓老爸頭痛的頑皮兒子,但也是因為他的這些特質,讓他得以創造出日後影響影壇的作品。

在他老爸死去的那一年,15歲的希區考克在電報公司得到生平第一份工作,而他對電影的興趣也正是此時開始產生,他開始經常去戲院並大量閱讀相關訊息。1920年時,希區考克在一家新成立的美商投資片廠裡,得到一份設計電影字幕的工作,不久後便攬下該片廠所有影片的字幕設計。1923年,因當時執導《Always Tell Your Wife》的導演生病了,希區考克接替他完成該片,而由於成品表現不俗,令片商對他印象深刻,因此立即指派他執導新片《Number 13》,雖然後來因片廠關閉導致該片無法完成,卻也從此開啟了希區考克的導演之路。

後來希區考克受僱於另一家片廠,擔任多部影片的副導演,並兼任編劇、字幕、藝術設計等工作。直到1925年,片廠終於再次指派他執導一部名為《The Pleasure Garden》的新片,不過一般來說,影壇公認的希區考克第一部代表作,應該是1927年的《房客》(The Lodger)。該片運用了許多所謂「希區考克式影片」(Hitchcockian film)的元素,如:懸疑的劇情、金髮女子、與被冤枉的無辜者等,成功贏得票房與影評的雙重肯定。

1929年,希區考克接下《敲詐》(Blackmail)一片的導演之職,在他的極力爭取下,該片成為導演個人與英國影壇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讓他得以在片中大玩聲音魔法,例如在女主角自衛殺人後,當她與鄰居對談時,為強化她失魂落魄的精神狀況,導演不斷讓她心中重複幻聽對話中的「刀」字,以反映出她內心的混亂,也讓觀影者能更強烈感受到女主角精神緊繃的情形,而這正是以往默片時期所無法呈現的效果。

從希區考克完成第一部有聲電影,直到他舉家搬到美國為止,總共陸續完成了16部影片,包括《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 1935)、《間諜末日》(Secret Agent, 1936)、《貴婦失蹤案》(The Lady Vanishes, 1938)…等,這些影片不但讓他建立起獨樹一格的導演風格,也讓他在美國打開知名度,而吸引美國片商邀請他前往好萊塢發展。

希區考克首部執導的美國片是改編自英籍女作家茉莉兒(Daphne Du Maurier)同名原著的《蝴蝶夢》(Rebecca, 1940),由瓊芳登(Joan Fontaine)與莎翁影帝-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主演。這部融合懸疑劇情與浪漫愛情的電影不但叫好叫座,而且於隔年獲得奧斯卡11項提名,最後贏得最佳影片與最佳攝影兩項大獎,也讓入圍影后的女主角瓊芳登一舉成名,也正式確立希區考克得以在好萊塢影壇呼風喚雨的地位。當中的詭異冷峻的女管家更是往後眾多類似角色的範本。

在而後的二十年間,是希區考克最多產的高峰期,這時期的代表作包括《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1)、《海角擒兇》(Saboteur, 1942)、《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5)、《美人計》(Notorious, 1946)、《奪魂索》(Rope, 1948)、《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後窗》(Rear Window, 1954)、《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5)、《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迷魂記》(Vertigo, 1958)、與《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等二十多部片,這些片通常都有強烈的「希區考克式」風格,不但建立了他的導演標記,也成為影壇後輩奉為圭臬的學習典範。

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驚悚大師經典

驚魂記 (Psycho, 1960)

事業和感情都陷入膠著的瑪麗安(珍妮李飾),臨起貪念,帶著客戶的鉅款捲款逃跑,她在大雨中來到「貝茲汽車旅館」。生性害羞的老闆諾曼貝茲(安東尼柏金斯飾)對她一見鍾情,卻引起控制狂媽媽忌妒不滿。屋內的鳥類標本、母子激烈爭吵聲,種種毛骨悚然的徵兆,深夜時分的恐怖真相一步步向瑪麗安逼近…瑪麗安莫名失蹤,究竟,這家少有來客的旅社、害羞的老闆,還有暴躁母親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驚人秘密?

這麼多年來,希區考克的
驚魂記一直都是恐怖驚悚片的經典代表,無論是導演精確的手法,心理學上「戀母情結」的運用。片中也創出很多先例,例如女主角珍妮李中途就掛掉的意外安排是當時罕見的,當然還有那驚人的轉折結尾。尤其,最後一幕,導演用溶鏡(dissolve)的方式重疊男主角與母親骷顱頭的模樣,不僅表現出主角分裂的人格,更塑造出恐怖的非常人形象。

最為人津津熱道的還是那場「浴室殺人戲」,尤其導演在短短45秒內就剪了78個鏡頭,而且未拍出"白刃進紅刃出"的血腥畫面,就能展現張力十足的驚悚感(這點《驚聲尖叫》系列就遠遠不如了)不僅是剪接、音效配樂如何跟劇情完美搭配的絕佳範例,也是許多傳播電影科系課堂上最愛示範的片斷之一而且本片單就娛樂性來說這部片也是非常足夠的。這場戲也是美國影史第一部主流電影出現浴室淋浴戲的作品。
 
迷魂記 (Vertigo,1958)

有懼高症的退休警探史考提,受託暗中保護同事妻子瑪德琳,由於她的奶奶患有癲癇自殺,使得精神狀況不佳的瑪德琳時常晚上夢遊,有嚴重自殺傾向。在一次瑪德琳跳海輕生,被史考提救起後,兩人就此墜入情網。過了幾天,瑪德琳還是墜樓身亡,史考特因此深深自責而終日消沈。重新振作後,史考提認識貌似瑪德琳的茱蒂,便把他對瑪德琳的愛戀移情到她身上。但是,他卻發現事有蹊蹺,鐘樓慘案並不單純,而這樁慘案背後,史考提真正的悲劇才正要開始……

《迷魂記》推理懸疑加上愛情題材,繁複而迷離,非凡的場面調度,的確是不朽之作,例如:片中用蜿蜒起伏的街道跟蹤,呈現這部片曲折離奇的劇情,或是為了表現有懼高症的主角詹姆斯史都華
爬上樓塔所產生的暈眩感,從上往下望的變形鏡頭,都是很成功用場景或技法來營造故事氛圍的例子。

但可惜這部片在當時的影評及票房都不成功,但後來評價卻越來越高。希區考克認為這部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現在也被公認為希區考克經典的巔峰之作。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電影《迷魂記》名列第九,甚至同時在入選美國影史百大驚悚及愛情片第18名。2008年AFI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迷魂記》名列懸疑片的第一名。
 
鳥 (The Birds,1963)

美貌的富家女梅蘭妮在鳥店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律師米契,為了送一對愛情鳥給米契,Melanie一路追到Mitch的母親所住的海邊小鎮。在他們的愛情逐漸萌芽之際,小鎮的鳥也慢慢群聚,在第一起鳥類襲擊鎮民的事件發生後,驚懼和恐慌開始席捲這個小鎮……。

同類型災難電影的始祖之一,上一秒溫馴的大自然生物,下一秒開始反撲來攻擊人類,本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
拍出影史最可怕的動物災難片之一。導演不賣弄快節奏的驚嚇,而是慢慢一步步將緊張的氣氛堆砌到最高點厲害的是 全片只用驚悚的鳥叫來當音效沒有配樂 就能讓人感到這種可怕的氣氛。

在沒有電腦特效六十年代,希區考克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例如:將鳥用線綁在演員身上,來拍出被群鳥攻擊的恐怖效果 的確相當逼真(還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沒有像一般電影結束時會打上“THE END”的制式做法導演刻意不打上字卡 就是想強調那種無止盡的恐懼感,那種直到結尾都沒有終止的噩夢...。

希區考克語錄
•    演員是畜生,我說的是應當像對待畜生一樣對待演員。
•    我總是盡可能讓觀眾難受。
•    電影長度應該直接與人的膀胱耐受度相關。
•    在電視上觀看謀殺會釋放一個人的敵意。如果你沒有敵意,別人會給你一些。
•    記者:“你的電影最深層次的邏輯是什麼?” 希區考克:“吸引觀眾。”
•    對我來說,Psycho就是一部喜劇片。
•    我的失敗之作都能賺錢而且第二年就成了經典。
•    我們試圖講一個好的故事並發展出一些有力的情節,而主題自動就會浮現出來。
•    我們最優雅的謀殺一般發生在家裡,溫柔地進行,就像在舒適的廚房餐桌上。
•    足球比赛和革命之間有些許不同。首先,足球比賽通常持續更久,參與者穿統一制服。而且足球比賽中受傷更多。
•    爆炸的時候不恐懼,恐懼的是等待爆炸。
•    戲如人生,只是把蠢事刪去了。


【希區考克驚悚系列】片商推出三人成虎單張199元超值預售票,詳情請洽博客來售票網,傳影經典官網http://www.facebook.com/ifilmclassics

資料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文:Alan、Carrie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