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橋》(Bridge of Spies)改編自主角詹姆斯唐納文(James Donovan)親自撰寫的《間諜橋上的陌生人》一書,故事背景為冷戰時期,在當時美蘇之間存在著競爭敵對的情況,一位律師靠著智慧、口才,化解一場國際間的重大危機。本片堪稱好萊塢大亨級的傳奇名導史蒂芬史匹柏,自2005年《慕尼黑》(Munich)之後最好的電影,比2012年《林肯》(Lincoln)在拿捏敘事深度與商業性上更加爐火純青,是部結構完整緊密,可看性極佳的上乘之作。

間諜橋指的是當年連結東西兩德的格利尼克橋,影帝湯姆漢克飾演的詹姆斯唐納文,從一個辯才無礙的傑出保險律師,到受聘為蘇聯情報員魯道夫阿貝爾辯護,堅信法律之下的公平正義的原則,唐納文從不被家人甚至是大眾所諒解,到替阿貝爾脫去死罪,甚至之後的峰迴路轉的情節演變,將人質變成之後交涉換囚的有利籌碼。本片讓人看到一個正義之士,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節,以及如何在艱險的情勢中找到最有利契機的智慧。



這部片其實跟史匹柏的前作《林肯》與《勇者無懼》(Amistad)同聲一氣,都是強調國家憲法的重要性,任何人種民族來到這個大熔爐,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對待,享有基本人權,無論他是黑人或是戰俘。因為公平正義的規則才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則,不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所偏頗。而這樣大愛式的理想主義,就是史匹柏一路以來的創作精神,大概很少人像他這個著重人權的平等以及對於立國精神的重要。就像是片中詹姆斯唐納文儘管被大眾所不諒解,甚至是威脅但他們是決定照著自己的理想所努力



片中東德想要用這次事件逼迫美國承認它的國際地位,蘇聯則想要用戰俘換取更多情資,美國中情局更是只想達成任務,不顧另一個美國研究生的安危。電影用許多對比性的方式呈現兩種世界,例如兩種陣營、國家對於戰俘的對待,一邊可以畫畫聽音樂,一邊卻被潑冷水、疲勞轟炸,或是自由富足的美國生活對照戰後蕭條廢墟的東德,甚至是片尾的美國孩童嬉戲翻過圍籬,對比柏林圍牆極欲翻牆逃脫卻被射殺的人們。



所以主角詹姆斯唐納文的偉大在於他總能看透事件的真偽重點,在正義無私的情操下,做出做到超越常人的能耐,他就是想要都救,這也是這故事最讓人佩服之處,他運用律師的辯才花招,賭一把。湯姆漢克將這個人物詮釋的平實貼切,依如他以往與人的銀幕形象。一場在東德與蘇聯大使的談判的對手戲非常精采,對白、表演火花十足。而電影的懷舊感做的很成功,在五六十年代的壓抑緊張氛圍下,呈現出那種冷峻緊張的低壓風格。



有時我們會問何謂賣國賊、何謂敵人,對於來竊取情資的間諜,我們當然視為是敵人,但在他的國家可能他可能是英雄。但最引人深思的是那交換人質後,各回國家的雙方戰俘,他們的忠貞早已被質疑,就像是美國飛行員法蘭西斯蓋瑞鮑爾斯獲釋後面對眾人懷疑的冷漠眼光,他只能強調自己沒有被屈打成招,這時湯姆漢克飾演的詹姆斯唐納文說出很重要的一句話,「不用管別人怎麼說,你自己沒有做就好了」而蘇聯間諜阿貝爾的見解也很獨到唐納文擔憂他回去後下場未卜阿貝爾只是悠悠地說看他們是擁抱你還是叫你坐後座就知道了」愛國之士反而遭到懷疑,更令人覺得戰爭給於人性的扭曲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電影對於魯道夫阿貝爾這個人物的描寫其實很人性化,他的確是間諜但他也是忠誠的軍人,他抵死不透漏一點口風,對於一切處之泰然,最常講的是「擔心有用嗎」,某種程度來說阿貝爾是令人尊敬的人物,他服從效忠自己的國家,帶人處世重情有理。英國演員馬克勞倫斯將此角飾演的非常精采,戲味精鍊扎實,應該是明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大熱人選。



這樣戲劇化的故事,其實很容易成為典型愛國主義的樣板電影,但是史匹柏以及編劇科恩兄弟(Ethan Coen & Joel Coen)、麥特查爾曼(Matt Charman),十分巧妙機智的運用角色情節甚至是台詞的鋪陳刻畫(Go fish一辭用的真是絕妙),不讓電影落入傳統窠臼。將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那種充滿厲害算計的互動,成功呈現。每個人可能都有其生存的理由,但是可能角度位置不同,這就產生很多衝突角力,如果能夠回到對人最根本的尊重與信任,有時候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撰文:朱哲輝(Alan)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