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孫中山》(Meeting Dr. Sun)表面上是青春校園喜劇,但主題深刻沉重,電影用純粹簡單的敘事風格,講現代小朋友的青澀年華與邏輯思考,但其實電影主要還是想要表達貧富差距與整個國家社會未來的何去何從。你會在大笑完後突然覺得一種無奈的一擊直擊內心。

編導運用「窮」這個最直接明顯的象徵,呈現在這個社會上早已存在已久甚至是逐漸惡化的貧富差距問題,揭露看似富足的台灣社會那大家都忽視甚至是不願面對的真相。而這場搶奪孫中山銅像的戰爭(遊戲),除了有金錢的某種象徵意義(百元鈔上就是以孫中山為肖像),還有一種對於腐舊威權體制的挑戰,一種搬動僵化現狀的革命運動。而這早已被棄置於學校倉庫的國父銅像,也有一種政權交替的意義。

而不知提出《三民主義》的國父,看到現在這樣的政經發展是不是也會有種感嘆呢?而電影除了「貧富差距問題」更有引申出更嚴重的「貧窮世襲問題」,窮小孩其實得不到更好的學習機會與成長環境,想要靠自己的能力翻身其實相對困難,加上如果有負債的家累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只能用「衝撞」的方式去呈現打破現有不公平的資本社會,就像劇中人的台詞「我們不能窮斃了,我們兒子的兒子,不能窮斃了」但《行動代號:孫中山》用俏皮甚至有點超現實的手法去表現,將血淋淋地革命行動化為銅像爭奪戰,再輔以幽默逗趣、清新動人的影像風格,讓觀眾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這群男孩的真實世界。

從《藍色大門》那只張士豪笑容的面具到《行動代號:孫中山》美少女戰士的面具,導演用面具輕易翻轉了性別與階級的身份表徵,除了掩飾自我的身分,有時卻又能更能展現自我內心的面容。《行動代號:孫中山》讓男孩都帶著美少女戰士的面具不僅有著荒謬的喜感,更像用面具遮蓋真實的內心,所有人都是這個教育體制下的型塑物,依照著僵化的教條變成大人世界的固定模子,沒有了多元發展的形象,缺乏自我性格。這只面具讓導演一用再用,想必是導演易智言創作上的某種註記吧?

所以當一群帶著面具裝神弄鬼的男孩,在校園嚇著駐衛警張孝全與女友李千娜時,除了有種莫名的趣味外,也讓我不禁想到了《聽說桐島退社了》那幕一群學生扮活屍的大反撲。但電影最精華則是一群人好不容易將銅像偷出,卻發現戴著相同面具的一群人其實是兩派人馬,開始一連串搶奪追逐之戰。當八十年代玉女歌手林慧萍的經典名曲<往昔>出現在螢幕上,整個氣味頓時都完美的融合起來了,對於過往的懷念、現實的無奈荒謬、八十年代玉女與二十一世記的男孩鮮明的衝突感,整個電影在這之後都順了它的氣了。不知別人是怎麼想,我個人是看的拍案叫絕,想說侯志堅的配樂很棒之外,連插曲也選的這麼畫龍點睛。

雖然我承認部分年輕演員的演技生澀的很明顯,新世代的用語邏輯應該也不是大人們可以接受的程度,但電影由頭至尾其實是漸入佳境的。例如後段一群男孩在夜晚的西門町,穿梭著大街小巷奔跑著,實在是電影超寫實色彩的一段好戲,它也讓我想到法國導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的名作《家傳秘方》(The Secret of the Grain)片尾不斷追逐著摩托車小屁孩的疲憊老人,那種寓言性相當強烈。

而後「阿左」詹懷雲、「小天」魏漢鼎那幕長達七分鐘一鏡到底的扭打,則讓這群人有了紓發宣洩的出口,那種無奈壓抑的情緒讓人為之心酸。片中另一個亮點則是寫悔過書的橋段,從事件發生的緣由回推每個人不堪的身世,導演用嘲諷幽默的筆法,卻讓人看的笑中帶淚無限感歎。而電影的收尾更是令人讚歎,那在天橋上宛如起義式的高呼,配合著一晃而過的詩意鏡頭,為本片寫下有力的收尾。

電影資料
導演:易智言
演員:詹懷雲、魏漢鼎、張孝全、李千娜、洪都拉斯、楊淑君、黃河、張書豪、胡瑋杰
上映日期:2014-07-11
發行公司: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分公司、牽猴子整合行銷

電影預告


撰文:Alan Chu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