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公園是都市的心肺,在世界上每一個大城市裡都有一座,掌管著城市呼吸與心跳脈動的大公園,就像是紐約的中央公園、倫敦的海德公園、東京的明治神宮和代代木公園。冬日陽光照射的午後,三三兩兩的人群,在一大片的綠色大地下,恣意的享受日光溫暖,宛若慵懶的貓咪;而城市裡充斥在空氣中的廢氣與二氧化碳,在公園的綠地與大樹間循環,城市因此得到清靜,也讓擁擠的都市人民得到喘息與放鬆的空間。

而隱藏在台北城各個角落裡的綠色悠遊空間,其實也有不少,台北初期最大的都市公園是大安森林公園,現在則是迎風河濱公園,其他還有像是榮星花園、天母公園、南港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以及河畔的河濱公園等,也都是城裡大片的綠地空間,整個台北市的公園大大小小共有1019處,屬公園路燈管理處管理。這其中除了大型公園外,就是我們住家旁的小公園,裡頭有給小朋友玩耍的溜滑梯、沙堆,是傍晚時分家庭主婦聚會聊天的好場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具有主題特色的公園,像是聞遐邇的北投親水公園、中央北路底的原生植物公園、中研院旁的胡適紀念公園,這些各具特色的主題公園,結合了當地的文化與特色,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下回走在台北的街頭巷弄之間不妨留意看看。

環繞在電影的氛圍裡。。。台北電影公園熱烈上映中

西門町可以說是台灣戲院的啟蒙之地,首座電影院「芳乃亭」建於西元1911年,是台灣最早專映電影的場所,最興盛時,前前後後共開了37家戲院,因此西門町向來都有「電影街」的美名,是早期爸爸媽媽們約會的最佳場所。而位在康定路、武昌街及峨嵋街之間的「台北電影主題公園」,占地0.6公頃,是繁華熱鬧的西門町商圈裡一塊悠閒之地,這裡原是日治時期台灣瓦斯株式會社的舊址,光復後閒置了30多年,直到前幾年才由台北市文化局接管,結合了西門町獨有的電影文化,開闢成為電影主題公園。

由李天鐸建築師所設計電影公園,巧妙的將原有煤氣公司的廠房、煙囪及煉焦爐等歷史建物與新建物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戲棚下看戲的感覺,兼具傳統與現代的多重風貌,同時白天也融合了光影、綠樹等自然元素,呈現出老建物閒適的歷史感,夜晚則結合燈光的起舞,展現影音科技的多樣變化,更讓來這兒的人在古老時空的氛圍裡,感受到如同電影般具有聲光效果的現代感,擁有兩種跨界的感受,是這座主題公園最大特色。

而在建物本體裡則規劃了許多和電影有關的活動,像是不定時在大鋼棚影音特區,會播出3D立體電影;老廠房裡有餐廳和做為電影教室與展覽場所的影藝學院;而戶外廣場則有不定期的露天電影觀看,並希望這裡也能成為西門町青少年文化展演的場地,因此常有簽唱會等活動在這裡舉辦,並希望能結合在地社區文化力量,讓這裡成為國內電影圈的精神地標及活動勝地。

在繁華熱鬧又擁擠的西門町裡,電影主題公園帶來一塊悠閒的空間,讓人們能夠慢下腳步停歇,好好悠閒的看看台灣電影文化的故事,或許創意的靈感和夢想會從這個公園開始萌芽。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9號


十月圍城另一章‧國父史蹟紀念公園


1900年日本人大和宗吉在當時台北驛站旁,前往圓山神社的參拜道路上,經營起旅館「梅屋敷」
那是個還在辛亥革命剛剛成功的烽火戰亂時代,國父孫中山先生遠從大陸風塵僕僕第二次來到台灣,當時就是下榻在梅屋敷,這個現今位於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口的國父史蹟紀念館,記錄的正是當年那一段故事。

1946年國民政府將當年梅屋敷的旅館,改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1983年為避開鐵路地下化的工程,將其往北移五十公尺並加以重建,也就是現在的位置,當時也一併將周圍的區域整建成為庭園,這就是國父史蹟紀念公園或稱為逸仙公園的由來。

公園內這座傳統的日式木造建築,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瓦片,典雅而樸實,內部則仿造1913年國父來台居住的模樣,陳設當年用過的茶几、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並有珍貴的圖畫及照片介紹國父在台活動的記錄,相當具有價值;而戶外的庭園則種滿松、竹、梅、櫻花及杜鵑花,還有迴廊與曲橋,和整片的綠意,幽靜而清雅,是座中國味十足的庭園。在交通樞紐、喧鬧的台北車站附近,有這麼一處幽境之地,充滿歷史情懷,一不小心就彷彿掉入了時光隧道,回到1900的台北城,忘了這是台北最擁擠的地方。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


樹根盤巨石‧萬年史前遺址芝山公園


位於陽明醫院附近,陽明山麓畔的芝山公園,我們都習慣稱它為「芝山岩」,是大屯山系末端的小丘陵,高度約50公尺,面積約10公頃,和我們所熟知一大片綠色地的都市公園很不同,這裡有著綿延而蒼鬱的林間步道,樹根錯結與巨石交錯,濃濃的芬多精,讓人錯覺般的如走在深山林道裡,忘了這裡是台北市地價最昂貴的地段之一。

芝山公園有著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宛若一條歷史長廊,最早要從600萬年前台灣剛被造山運動擠出海面說起,當時大屯山的火山噴發,讓台北盆地成為堰塞湖,經過時間的穿鑿,台北湖有了缺口,水流向海洋,湖底開始成為人類移居生活的地方,而海底下古老的岩層和海洋生物遺跡、貝類化石,就這樣被留在芝山岩的各個角落,成為台北盆地的出生證明。

時間再往前推進,來到史前時代,芝山岩是台灣首次發現史前遺址的地方,這裡被發現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的七個文化層,散落在芝山岩各地,在公園東南側的百二崁階梯入口處西側有個「考古探坑教室」,詳細的紀錄了這段歷史,假日的時候也會有免費的導覽解說。

當大批漳州人開始進入芝山岩開墾,這已經來到西元1752年清乾隆年間左右的事了,那時他們為芝山岩的取了如「圓山仔」、「獨峙」、「芝蘭山」或「芝蘭堡」的名稱,並興建了芝山岩惠濟宮,300多年來惠濟宮已經成為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現在被指定為3級古蹟;而西元1845年道光年間修建的古城門遺跡,也都還保留著。西元1929年日治時期,公園內蓋起了芝山岩神社,百二崁階梯就是當時的參拜道,光復時間這裡則為軍事重地,幾千年、幾百年就這樣過去了,豐富的歷史資源,讓芝山岩層層疊疊的記錄了台灣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證明,故事還在繼續中…,民國82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芝山岩被鑑定為2級古蹟,是國內首座文化史蹟公園。

美麗又充滿歷史的芝山岩遺世而獨立,千萬年來座落在這兒看見人世的滄海桑田,看見人們在它的身上留下痕跡,出現然後又消失,然而時間還在進行著,讓芝山岩這塊都市之丘更加豐盈飽滿,繼續默默為人們寫下歷史。現在不論你是抱著懷古尋幽或是健身休閒的心情來到這裡,芝山岩的任何角落都能讓你喘口氣,即使在300年古樹前望著天空發呆,你都能獲得最滿足的心情,緩慢而舒服。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182號

傷痛需要被撫平‧馬場町紀念公園


2000年8月馬場町紀念公園落成,當年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為它取下了這個名稱。馬場町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的行政區,因為町內設有練兵廠,是士兵操練與騎馬場所而得名,當時這裡也有個飛機場,相對於松山機場被稱為台北南機場,這也是南機場公寓和夜市地名的由來,所以基本上來說在當時馬場町可說是日本人的軍事重地;然而在二二八事件的白色恐怖期間,馬場町卻成為台北市最著名的刑場,當年開啟二二八爭端的省長陳儀就是在這裡被槍決,而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不知又有多少人在清晨天未亮之際,即被喚醒,來到馬場町和自己的人生道別;多少的理想、悲憤隨著槍聲凍結在「馬場町」,熱血、淚水漫流成河,馬場町成為斷魂之地。這個公園的故事聽來是如此悲涼,而為了紀念那些受難犧牲者以及那樣一個荒誕、無奈的年代,1988年陳水扁先生當市長時決定要將這裡建立公園,2000年落成後,這裡成為了一個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園。

在新店溪水岸旁的馬場町紀念公園,現在已經沒有馬兒了,到是成為假日許多民眾騎鐵馬的好去處,當年的肅殺之氣已消失無蹤,這裡可以觀賞清晨美麗的晨曦,傍晚可見通紅的落日,在城市的綠地裡自在享受自然輕風,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讓苦難的歷史隨風沉殿。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旁

同樣為紀念政治受難者的公園,在大台北還有:

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台北市信義區崇德街,近崇德公墓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131號(秀朗橋頭)



岩石浮雕展現原民風味‧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故宮旁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總面積達2.38公頃,全部分為廣場區、主步道區、天然溪流區、景觀池塘區、休憩區共五區,利用日、月的設計,表現出原住民對自然的崇敬與他們的文化精神,同時園中有來自全國原住民藝術家所完成的藝術作品,像是原住民傳統的瞭望台、以泰雅族紋面風俗為依據所創作的立體紋面石雕,另外還有阿美族與達悟族的澎湃熱情則表現在海洋文化圖騰的色彩上,最重要的是那13面浮雕石柱展現了泰雅、賽夏、邵、鄒、布農、魯凱、排灣、卑南、阿美、賽德克、噶瑪蘭、雅美、平埔等13個族群的特色,雕柱的高低相同象徵著族群間平等共處;而池塘區則是公園最佳的休憩景點,池畔的景觀涼亭,則是邵族風格的形式,許多鳥類常停留在此,形成一幅和諧的自然美景。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讓台灣本土原住民文化的精髓,完全濃縮在這一方公園之內,角落裡微小的細節,隨處都可見原住民的文化特色,下回感受故宮至善公園的中國庭園後,也可以來去對面的原住民主題公園走走,體驗台灣這一塊土地上的兼容並蓄。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鑼鼓喧天粉末登場‧歸綏戲曲公園

在大同區大稻埕附近的歸綏戲曲公園,1999年在台北市政府「歸綏公園地區環境改造計畫—戲曲、江山、懷古情」社區營造計畫下,成為了延續起傳統戲曲使命的公園。日治時期這裡靠近當時最有名氣的酒樓「江山樓」,所以成為城中最熱鬧的娛樂之地,文人墨客與商人老闆川流不息,有了酒席酒酣耳熱之際,自然就需要一些表演來助興,而大稻埕最著名的就是藝旦,紅牌的藝旦可得從六、七歲就要開始學習談 唱、吟詩、作曲,樂器則是琵琶、三弦、揚琴都要能來一段;再加上當年北管布袋戲風靡一時,所有的戲班都在附近的「獅館巷」(現在的涼州街)設有聯絡處,隨著接受演出,像是阿公李天祿的亦宛然也是,因此這一帶就成了傳統曲藝聚集的中心。

結合了這樣的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歸綏戲曲公園因而成立,公園內有個舞台,專門提供傳統戲曲的表演,像是每年農曆8月14日起,附近普願宮會舉辦為期四十天的酬神活動,以及慈聖宮每年農曆3月的酬神演出,這裡時常是鑼鼓喧天人潮聚集之地,也成為台灣重要傳統戲曲展演的據點。向來以深愛美食和文化聞名的南僑化工的老闆陳飛龍就曾在他《飛龍客棧》的blog上說過「飛龍棧主很喜歡這個歸綏戲曲公園,尤其是那一片綠意盎然的林蔭,頗有那歐式古堡圖書館的意味,已經存在如此好的場景設備及工具,它可以是長期有規劃定期的演出戲碼,也可以是配合某些觀光旅遊團而加碼演出!」在車水馬龍的重慶北路上,來這兒聽一齣戲曲,消磨一個午後,一個夜晚,好好感受台灣傳統野台戲在地生命力的特色。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與歸綏街口


以上圖片來源:網路


 文/Yushu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