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報章雜誌體育版有幾個新聞非常熱門,一個是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打拼的王建民,因為球團對其傷勢的疑慮,而沒有與其換約,讓王建民成為不受限制的自由球員,讓他有機會被其他球團選走,得以延續職業生涯;在日本職棒的陳偉殷雖然是外籍球員,但是母隊中日龍仍然宣告如果殷仔要去MLB的話,必須要像日本國內 球員一樣經過中日同意才行;除此之外,中華職棒也在昨天宣佈,最快在明年底就會有第一批自由球員出現,也要開始制定基本薪資制度,目的在於防止簽賭案再次 發生,這些現象在在都顯示了自由球員制度對一個職業運動聯盟的重要性,以下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各國的自由球員制度,並以態勢分析法(SWOT)來看看其對中華職棒的影響。

※為什麼要有自由球員制度?
其實自由球員制度由來已久,早在1908年時,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就已經允許各隊可以在休季期間自由簽下不具合約身分的球員,而且當時就已經有各球團不能以默契限制選手的薪資規定了,但是要說比較精確的制度則是在1976年才被確立下來;成立70年的日本職棒則是在1993年才開始有自由球員制度,南韓是在1999年,以成立僅僅20年的中華職棒來說,現在才有自由球員制度好像也不算太晚,但是在這20年間,球團的一些做法卻往往讓了解國外職棒做法的球迷們大感不解與憤慨,才群起向聯盟聲討要有自由球員制度的確立,因為這個制度的內涵就在於顯示「球員不是球團的永久資產」以及「良禽擇木而棲」這兩件事,而這兩件事情則落實了資本主義的精神。

在資本主義理論中,要創造利潤就必須要商品及服務能夠自由的在市場中流通,以職業運動來看,商品就是球員,服務就是球員的表現,如果想要取得比較好的球員(等同有好表現)就應該要花費比較高的資金,反之亦然,如此一來,球團為了能夠取得好球員,勢必要在經營上下工夫以獲得最大利潤,而球員也要持續保持好表現以獲得最大報酬,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之下,才能保持聯盟正常的發展,就如同MLB這樣。

相對的,如果是沒有自由球員制度的中華職棒,球員往往被認定是球團的永久資產,球團時常以經營狀況或球隊戰績不佳為理由縮減薪資,球員要嘛接受球團給的薪資,要嘛就不要打,而且一但球團認定你是戰力外或有問題,即使發給你離隊許可書,也往往會在領隊會議中被暗中封殺下來,到最後落得沒有球隊要,只能回家吃自己的局面,球員在生活上毫無保障,而新進或預備進入中華職棒的年輕選手看到這個情況,也往往會以國外球團為第一考量,即使薪資及生活上有多不容易,也不會選擇打中華職棒,長此以往,不但國內選手實力無法提升,更甚者會導致國家隊戰力青黃不接,影響國際競爭力,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當中。

不過自由球員制度真的是萬靈丹?以下小編就簡單用態勢分析法來看一下,自由球員制度對一個職業運動聯盟究竟是好是壞。

※態勢分析法(SWOT)
優勢(Strengths)
自由球員制度的優勢可以從球員面及球團面來看,在球員面上,好的球員可以獲得更好的報酬來促進自己的生活品質,並且獲得更好的聲望,不用擔心一直被球團綁住而無法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論是金錢或者是冠軍戒指);在球團面上,可以透過該制度調整既有陣容,資金雄厚的球隊(如紐約洋基)可以從市場上找到最佳的即戰力來填補空缺,小市場球隊(如佛羅里達馬林魚)則可以藉由釋出薪資較高的球員,然後到市場上簽下俗擱大碗的球員,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一來不但確保的球隊競爭力,讓球迷心甘情願的花錢買票進場看球,畢竟沒有人想看一支一直輸球的球隊,也讓球團得以控制本身的營運收支,創造雙贏的局面。

劣勢(Weaknesses)
留不住想要的球員大概是自由球員制度最大的劣勢了,因為該制度是讓各球團自由決定要標下哪些球員,而且一但球員擁有自由球員資格,其他人是無法阻止該球員與任一球團簽約的,因此雖然各隊或各國都有相關的球員交易規定,包括日本的入札制度甚至是中職的叛將條款,但是依舊無法避免球員追求更好的發展而離隊。

長此以往,有可能會造成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局面,最近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紐約洋基,他們在休季期間一口氣簽下了CC Sabathia、A.J. Burnett及Mark Teixeira三個頂級球星,總花費是4.235億美金(等於台幣135億),讓他們在去年的團隊總薪資達到2億4000萬美金,也順利的拿到了隊史的第27座世界大賽冠軍;而整體薪資最少的坦帕灣光芒整隊加起來也不過才3000萬美金上下,機乎等於洋基陣中A-ROD一個人的薪水,倒數第二的佛羅里達馬林魚也在奪冠之後,因為無法符合明星球員的薪資要求而展開大拍賣,運氣好可以換到潛力球星維持戰力,運氣不好就等於砍掉重練了。

機會(Opportunities)
在自由市場上,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代表球團的「球探」跟代表球員的「經紀人」了,球探必須要前往各地觀察每一位球員的表現,包括他的健康狀況、受傷史等等,然後撰寫成一份球探報告交給球團來決定是否簽下該球員,而經紀人的目的則是在最大極限的情況之下為球員爭取最高的報酬(當然球員薪水高經紀人抽的多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每年球季結束後就會看到各球團與經紀人之間的大鬥法,你提出一個優點,我就反駁一個缺點,最近王建民的情況可供參考。

這個時候除了大球團會砸重本簽下明星球員之外,小球團也在汲汲營營看看有沒有別人還沒發現的璞玉在內,有名的例子包括2002年成為自由球員的David Ortiz,被紅襪「撿」走之後打擊大爆發,入選了四次明星賽還成為紅襪隊史單季全壘打最多的打者,也是紅襪能在21世紀二奪世界大賽冠軍的主要功臣,其他包括奉行Money Ball的運動家隊總管Billy Beane,更是以較少的薪資總額就能達成不錯的戰績,也進入季後賽好幾次,而且自家培養的明星球員,也往往會受到該隊球迷的極大認同,增加為數不少的票房收入。

威脅(Threats)
自由球員制度帶來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除了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情況愈來愈明顯,導致各球團的戰力相差太過懸殊,進而影響球迷進場看球的意願,使球團的收入減少,在另一方面,球員經紀人的漫天喊價,在1999年,大聯盟最高薪資的Kevin Brown也不過才1500萬美金,可是十年後的現在,光紐約洋基隊陣中就有4名年薪超過2000萬美金的選手,全聯盟年薪超過千萬的球員竟然將近百人,而且可以預想得到這個數字還會再往上爬升,這樣的情況也讓各個球團愈來愈不堪負荷,尤其是金融風暴過後的現在,球團的經營愈顯困難。

在這十年內,MLB就有許多球團轉換經營者,這還算是好的,最慘的情況就是像1994年的時候,由於球團、球員及聯盟三方面對於薪資上限的談判破裂,導致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發生第一次罷工事件,當時不僅取消了世界大賽,連帶隔年的賽季也被迫縮短;而同樣是美國主要運動的美國職籃(NBA),也在1998/99年球季爆發勞資糾紛,當時球員罷工持續了129天,等到球季正式開打都已經1999年1月了;至於前中華職籃(CBA)則是因為大者恆大(宏國、裕隆),導致其他對戰組合球迷興趣缺缺,加上轉播權利金談不攏而整個倒閉,都可以看到自由球員制度對於聯盟的殺傷力有多大,目前MLB已經有人在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將有可能發生第二次的罷工事件。

※中華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
目前檯面上看到的自由球員制度是加入中華職棒滿9年可取得FA資格,另外每個月的保障底薪為7萬元台幣,這些都是好的發展,不過擺在眼前有兩件事情卻不可不看,第一個事實是台灣的職棒市場無法與美、日相比(日職樂天金鷹隊今年的總觀眾人數等於中華職棒各隊加起來的總觀眾人數),在1996年職棒蓬勃發展的時候,球員最高薪資是陳義信的40萬台幣,目前扣除陳金鋒來看,最高薪資是潘威倫的50萬,可以預期中華職棒的頂級水準就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第二個事實是目前經營中華職棒的各球團,除了統一獅是大財團之外,其餘的皆是中小企業,尤其是兄弟象的母企業只是單一飯店,一旦明、後年彭政閔及其他明星球員成為自由球員,除非兄弟肯砸錢續約,否則一定無法把他們留下來,這就會讓兄弟本身的負擔增加許多,同樣的只要統一獅想要,應該所有明星球員都可以納入旗下,也就無法避免大者恆大會造成的問題。加上現在中華職棒並沒有完善的球員交易制度,也就是無法透過球員交易取得其他球隊的潛力球星(就是不能玩Money Ball),這樣要如何維繫球團的競爭力,確保球迷進場看球的意願,有待聯盟高層及球團共同凝聚智慧來解決。

總結
商場如戰場,職業運動也是一種商業行為,自由球員制度就是在這種行為下產生的兩面刃,不只要把劣勢當作機會,也要把優勢看成威脅。有錢的人出錢把明星球員納入旗下,球迷看得也開心;沒錢的人就只好出力,把劣勢當作機會,努力一點找出潛在的明星,這樣即使沒有明星球員,也能維繫戰績不墜,只要收入大於支出,不要讓自由球員市場帶來的方便無限制的擴張,造成聯盟及球團經營上的困難,最後的贏家都是球迷本身。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文/Dylan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