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89周遊與潘迎紫的黃金時期 撐起中視黃金十年的一片天

從1980到1989年代可以說是中視戲劇的黃金十年,我們所熟知的《神鵰系列》、《一代系列》,都是在這個時間開始製作播出,這段時間也可以說中視是阿姑周遊與女皇潘迎紫的天下。

古裝、俠義是這段時期的主要題材,也會偶有其他題材穿插

1.喜劇:《上錯天堂投錯胎》(1986,寇世勳、李烈),《媽媽吉利小叮噹》(1988,姜厚任、潘迎紫)。
2.時裝劇:《昨夜星辰》(1984,寇世勳、沈時華);《心聲淚痕》(1985,寇世勳、甄秀珍);《天使之愛》(1989,宋岡陵、周紹棟、姜厚任);《我兒俊孝》(1989,張晨光、馬之秦)。
3.港劇:當然也曾難抵當時港劇的風潮,請來香港明星加入戰線,像是《少林小福星》(1984)的石修、黃杏秀;《傲嘯江湖》(1985)的顧冠忠、莫少聰;《楚留香新傳》(1985)的鄭少秋;後期《霹靂神補》(1988)的伍衛國、雪梨。
這段時期孟飛、李烈、崔浩然、周紹棟、姜厚任、宋崗陵、寇世勳、甄秀珍、張晨光、邱于庭、張佩華、沈時華、張詠詠、沈海蓉,都是在這段時間掘起,扛著中視八點檔收視率,紅極一時的男女主角。

而周遊製作與潘迎紫主演的戲劇節目,在這段時期聯手出擊,可以說是所向無敵,打遍天下無敵手。1984年周遊創造出《神鵰俠侶》潘迎紫與孟飛這對台灣電視史上最夯的俠侶檔,25年後依然是古裝俠義故事中最完美的配對,不管隨著時代的變遷,電視台再重新製作過多少組合的楊過與小龍女,潘迎紫的小龍女形象,已經成為永遠的經典代表。而《神鵰俠侶》也同時讓演唱主題曲的金佩珊有了「金八點」的封號,幾乎當時中視八點檔的主題曲都是由她一手包辦,誇張一點來說,現在25歲以上的觀眾,如果沒有聽過「躍馬江湖道,志節比天高….」的《神鵰俠侶》主題曲,可以說不是個台灣人。





1985年3月黃金組合再度推出《神州俠侶》,改編自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從節目名稱到潘迎紫白衣飄飄出塵不染的俠女造型,都可以發現周遊想趁勝追擊,繼續延燒《神鵰俠侶》的奇蹟,基本上也算有不錯的收視,但在話題性上卻不如《神鵰俠侶》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了。
  《神州俠侶》1985年

1985年11月,周遊製作與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再度讓人耳目一新,掀起歷史故事改編電視劇的風潮,潘迎紫將一代女皇武則天從18歲到60幾歲的一生歲月,演的絲絲入扣。18歲情竇初開少女的嬌羞,60多歲成為女皇的霸氣,潘迎紫對武則天每一個人生階段的詮釋,層次分明的演出,在當時無不引起熱烈討論。現在回想起來,在那樣的製作環境下,會有那樣的成績,潘迎紫的演出真的是功不可沒,一直到多年以後,《一代女皇》還被許多人拿來和大陸影后劉曉慶的武則天互相比較。當然金佩珊演唱的主題曲,也和《神鵰俠侶》一般,25年後仍然在各大KTV不朽的傳唱著。





1986年為了延續收視習慣與話題,周遊推出《一代公主》,潘迎紫一人分飾武則天與太平公主兩個角色,一柔一剛的母女對比和衝突,加強了戲劇的可看性,讓周遊製作加潘迎紫主演的《一代》系列更是火紅。可是1987年3月周遊推出,由潘迎紫詮釋歌后周璇故事的《一代歌后》卻遇到了瓶頸,收視不佳,或許是大家看慣了潘迎紫古裝的演出,對於民初的裝扮,接受度不大;也或許是台灣人對周璇的故事題材並不熟悉;也有可能是劇中許多需要歌曲詮釋的部份,都是幕後配音代唱,種種的因素,讓這部戲並不如預期的好。


圖片來源/靈山盟網站

因此周遊決定將戲劇類型轉回古裝題材,這次走的是古裝神怪路線,1987年5月《靈山神箭》再次由潘迎紫與孟飛挑樑演出,但意外爆紅的卻是可愛的靈芝草人唉呀呀,由凱凱廖凱威飾演的靈芝草人,擄獲許多大人小孩的心,當時大街小巷莫不熱烈討論,甚至是童星的超時工作,或是悶不通風的戲服讓童星不舒服,都引起大家熱烈回應,比起之前的《神鵰俠侶》及《一代公主》,這回是大小朋友通吃,爆紅的風光程度更甚以往。


  圖片來源/靈山盟網站



也因此1990年周遊更不惜重資,請來日本特效設計了被網友戲稱第一代天線寶寶的嗶波嘟嘟,推出了潘迎紫與苗喬偉、顧冠忠共同演出的《浴火鳳凰》,潘迎紫變身的電視特殊化裝,與可愛的嗶波,再次奠定了潘迎紫與周遊不敗的地位。





圖片來源/
戀戀浴火鳳凰網站

1992年《一代皇后大玉兒》重起一代系列,由潘迎紫飾演大玉兒,爾冬陞飾演多爾袞,劉青雲飾演皇太極,口碑與收視都不錯,但整體的戲劇環境在這個時候已經在悄悄的變化中,到了1993年的古裝喜劇《超級女巡按》不再風光,潘迎紫也就逐漸的告別台灣演藝圈。

而除了古裝戲以外,潘迎紫的時裝家庭喜劇,其實也頗受好評,像是《家和萬事興》(1986, 潘迎紫,寇世勳)、《媽媽吉利小叮噹》(1988, 潘迎紫,姜厚任)、《婆媳過招七十回》(1991, 潘迎紫,姜厚任)輕鬆的小品,可以看到不同味道的潘迎紫,在當時這類喜劇小品也是中視的收視保證。

1989年10月,中視為了慶祝開播20週年台慶,委由映畫傳播製作了這部《鋤頭博士》八點檔連續劇,特別請來寇世勳及當時最紅的玉女明星方文琳、涂善妮一同主演,全劇共35集,可以算是方文琳第一次挑大樑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她清新的風格獲得好評在當時勇奪八點檔收視冠軍。故事以台南烏樹林糖廠的鐵路為背景,描述寇世勳飾演的趙東山是位年輕有理想的中學老師,來到鄉下小鎮遇上一群放牛班學生,並與方文琳飾演的女老師有一段感情;而當年飾演學生的演員們有況明潔、屈中恆、宋少卿,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當時剛出道不久,在戲中飾演叛逆少女的李明依,這部戲也更加深了李明依之後在演藝圈敢說敢言的形象,另外陳淑麗在劇中女教官的角色也讓人印象深刻。主題曲是方文琳演唱的《給你我最深的愛》,片尾曲則是張鎬哲演唱的《北風》。



1990~1999 瓊瑤的經典愛情在中視

向來古裝及武俠題材是中視八點檔的主流,這也成為中視戲劇的特色,然而當1989年所推出的《胭指扣》(邱于庭、林國維主演),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收視率,從此中視在這之後的兩三年間,整體的戲劇提材轉向以時裝愛情連續劇或輕鬆的家庭劇為主軸,像是《長官好》(1991, 朱寶意、寇世勳、涂善妮)、改編自無名氏小說的《塔裡的女人》(1990, 宋岡陵、爾冬陞、崔浩然)、遠拉自日本出外景的《希望之鴿》(1990, 曾華倩、李志奇、孫興)、《金色時光》(1991, 于寒、金玉嵐)。



左圖:《長官好》(1991, 朱寶意、寇世勳、涂善妮) 右圖:《希望之鴿》(1990, 曾華倩)

在當時古裝劇的比例反而減少,但每一部推出的古裝劇,在現在看來幾乎部部都是經典,都是六、七年級生最難忘的,像是《浴火鳳凰》(1990)、《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再世情緣》(1992)、《戲說乾隆》(1991)、《戲說慈禧》(1992)。

《戲說乾隆》(1991)

戲說慈禧》(1992)

然而,這其中最風光的莫過於中視在此時播出了瓊瑤系列,1990年的《六個夢》系列的《雪珂》、《望夫崖》再度捧紅了金銘,1992年《青青河邊草》讓岳翎成為一線女星、1993年的《梅花三弄》陳德容成為瓊瑤力捧的女主角、1998年及1999年的《還珠格格1、2》小燕子趙薇,檔檔都是收視第一,轟動全台,特別是當時由瓊瑤填詞,欽點歌手所演唱的主題曲,在當時所有人無不朗朗上口,原聲帶大賣。甚至《還珠格格》演員來台宣傳時,所造成的萬人空巷,擠爆故宮博物院的恐怖景象,到現在仍讓人記憶猶新。


《雪珂》(1990)

《青青河邊草》(1992)


1994年中視首次將日劇《阿信》推上八點檔,一播就造成轟動,同時也延續了《梅花三弄》主題曲及原聲帶的熱潮,將《阿信》配上中文主題曲,憑著本身感動人心的劇情,搭配翁倩玉主唱的主題曲《永遠相信》(姚若龍作詞,許願、趙增熹作曲)以及歐陽菲菲主唱的片尾曲《感恩的心》(陳樂融作詞,陳志遠作曲),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境外電視劇,每個人都記得山形縣的寒冷和貧苦,以及阿信堅忍不拔,面對挫折的勇氣,而《阿信》也是台灣第一部雙語播出的電視劇,不過也因為太過火紅,同時招來演員工會對進口戲劇的抗議,而民間也不時有反日情緒產生。之後中視緊接著播出同為NHK晨間劇的《阿香》(1995),雖不若《阿信》的熱潮,但仍維持一定的口碑。

在這段期間,隨著1993年後有線電視頻道的開放,以及整體大環境的氛圍,本土劇戲題材逐漸抬頭,中視也順勢推出了幾檔具有本土味的連續劇,像是《牽手出頭天》(1994)、《今夜作夢也會笑》(1995,馬世莉)、《台獨份子》(1997)、《大姐當家》(1998,孫翠鳳)、《天公疼好人》(1999,楊貴媚因本劇獲得第34屆金鐘獎最佳女主角)、《香蕉新樂園》(1999)等,雖然其中仍有不少好戲,但卻抵不過其他各家頻道鄉土劇的強打攻勢,也逐漸在八點檔的黃金時段敗下陣來,戲劇王國的招牌也漸漸黯淡。


2000~2009 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時間進入2000年千禧年,台灣八點檔已開始進入鄉土劇為王的時代。2001年中視請來了香港女星劉嘉玲和藍正龍演出,由徐進良製作的《多桑與紅玫瑰》,劉嘉玲詮釋40年代台灣的女性刻苦的一生,當時劉嘉玲在台灣因skII「你可以再靠近一點」的廣告大紅,中視想企圖藉她的名氣,找回正漸漸失去戲劇江山的八點檔,但整體收視卻也不見有明顯的起色,戲叫好但不叫座。

接下來,改編自瓊瑤作品「煙雨濛濛」的《情深深雨濛濛》(2001)與《還珠格格3》(2003),也無法拉抬收視,《情深深雨濛濛》敗給了民視的《飛龍在天》瓊瑤阿姨御用的男主角古巨基,並無法讓收視起死回生,反而《還珠格格3》的收視率卻是低到不行,當時許多人都在猜測瓊瑤戲劇的年代是不是已經過去。




中視播出大陸劇的歷史,其實可以推算至1994年的《三國演義》,當時中視以每集1.2萬元美元取得播映權,但當時還不能算是常態的購買大陸劇,應該只是純粹的因為題材是大眾關注度高的三國,覺得具有一定的收視群。直到2000年開始,受到整體媒體環境的改變,而本土題材的翻身,堅持走國語路線的中視,就在這個時候遇到很大的挑戰。從這時候開始中視大量進口大陸劇,或是由台灣製作人到大陸製作還是和大陸合拍的古裝武俠戲,於是這類型的戲劇成為中視播出的主流。

2001年,由大陸安徽電視台與上海和展公司共同出資拍攝,改編自台灣作家席絹同名小說的古裝喜劇小品《上錯花轎嫁對郎》,由黃奕及聶遠主演,在台灣的書迷之間未演先轟動,也讓古靈精怪的黃奕取代了趙薇,得到了《還珠格格3》小燕子的角色。其他像是林瑞陽製作,張庭、吳大維、吳孟達演出的《偷龍轉鳳1、2》(2001);或是2002年陳昭榮、趙文卓、關詠荷主演的《書劍恩仇錄》;還有楊佩佩製作,袁詠儀與張智霖情侶檔的《官場插班生》(2002);從台灣本土小生躍上男主角的趙擎與女星李婷宜所演出的《新蜀山劍俠》(2002)等。

基本上,當時在政策上決定堅持走國語路線的中視,就已經和其他本土路線靠攏的無線頻道,漸行漸遠,也就注定與高收視無緣。不過對於觀眾而言,無論中視是以什麼觀點,決定進口大陸劇,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因為在鄉土劇強敵環伺的八點檔環境,惡性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2004年左右,韓劇突然大量的襲捲全台,觀眾幾乎已經變得沒有太多選擇性,如果你不看鄉土劇或韓劇,等於你就是退出八點檔。

這時候中視推出已經拍完,而有完整故事結構的大陸劇,再加上中視會優先選擇具台灣市場喜歡的題材,如:電玩改編或歷史題材,或是熟悉的大陸演員以及台灣明星所演出的戲,基本上是給了不看鄉土劇或韓劇的觀眾,有了另外的選擇。

這時候推出的戲劇,像是馬景濤的秘史系列-《皇太子秘史》(2003)、《太祖秘史》(2006);彭于晏、胡歌、劉亦菲、言言的《仙劍奇俠傳》(2005);蘇有朋與張娜拉的《刁蠻公主》(2005);林依晨與胡歌的《天外飛仙》(2006);舒淇、江華、霍建華的《風塵三俠之紅拂女》(2006);黃曉明的《新上海灘》(2007);黃曉明、劉亦菲的《神鵰俠侶》(2006);台灣新生代演員竇智孔的《碧血劍》(2007),還有引起廣大討論及迴響的純大陸劇《喬家大院》(2006),這些戲劇其實都有很好的口碑,雖然再也無法將中視拉向收視第一的戲劇寶座,但絕對都有一定的收視基本盤。而且要看台灣硬底子演員,像是馬景濤或是劉德凱的演出,還是田麗與大陸影后劉曉慶精彩的飆戲(《女人何苦為難女人》,2007),就只剩中視頻道所播出的這些戲劇了。


2006年中視在播完黃曉明版的《神鵰俠侶》後,推出蔡岳勳執導,改編自侯文詠同名小說,由言承旭、戴立忍與張鈞甯主演的《白色巨塔》。這是蔡岳勳繼台視《名揚四海》後的另一個萬所矚目的作品,花了近9個月拍攝完成,製作費從每集150萬元狂飆到約400萬元,算是創下當時台劇拍攝時間最長的戲(現在可能又被蔡岳勳自己的《痞子英雄》推翻了),果然一播出之後,收視節節高升,片尾曲藍又時演唱的《曾經太年輕》在年輕族群裡傳唱,《白色巨塔》成為街頭巷尾討論的話題,大家才又開始把遙控器轉回了中視頻道。

2007年中視提出「超級星期五」的概念,打破八點檔每週播五天的傳統,週五改播韓劇,加上正當紅的《超級星光大道》,期望藉此能從本土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於是中視找來由裴勇俊領銜擔綱,名導演金鐘學執導,日本音樂大師久石讓配樂,好萊塢電影《魔戒》動畫後製特效團隊,所製作的的韓國古裝大戲《太王四神記》。據說這部曠世力作製作費是韓國電視史上絕無僅有的,高達430億韓幣(約十七億台幣),中視花了每集約三萬美元的天價買下無線電視台的版權,同時也投入許多資源傾力宣傳,上檔前甚至還包下「信義威秀」影城電影廳進行擴大媒體試片會。

中視認為,台灣本土劇當道,既然打不過,索性轉個彎,韓劇的收視族群又恰可承接之後的《超級星光大道》。《太王四神記》首播的平均收視約在1.2%,後段最高收視更達1.5%,超越原來8點檔《浣花洗劍錄》的平均收視0.8%、0.9%,總體的平均收視率維持在1.5%,較這一年來播出的八點檔收視率還高,中視對這樣的結果覺得很滿意,策略奏效,以往8點檔廣告價最為高貴,如今在中視已經轉變,周五最搶手,最貴。

2008年3月中視八點檔再度重播《阿信》,溫馨感人的劇情獲得不錯的收視,因此六月份中視決定接著再推同樣走勵志路線韓國版的星星知我心《六個孩子》,收視率也算不錯,而週五的八點檔則改播大陸劇《鹿鼎記》,而《鹿鼎記》一上檔也有1的收視,但因此也可以發現,走大陸劇策略的中視,正悄悄的改變方向中,大陸劇可以感覺正漸漸淡出。

2008年4月傳出中視決定不再購買大陸劇,「中視節目部企劃室方可人主任表示,中視今年內預計將再自製3部大戲,八點檔已無檔期播出大陸劇。至於其他非8點檔的時段,因廣告收入不足以負荷買片成本,播出的機會也不大。據了解,由張國立主演的「中國往事」,以及林依晨、胡歌主演的「射鵰英雄傳」,原本都在中視購片名單中,現已被擱置。(Yahoo新聞2008.04.23)」

2008年9月中視推出一樣走倫理親情路線的自製高畫質戲劇《牽牛花開的春天》,播出後平均收視破2,創了中視近期內戲劇的新高,更曾經在15-24歲的收視勇冠八點檔,高達3.01,並被譽為近來最催淚的連續劇,感動了無數觀眾,引發許多人的共鳴,這讓決定不再購買大陸劇,要走回自製戲劇的中視信心大增,下檔後甚至馬上連續四天,剪接精華版,一口氣完整播出。

而緊接著接檔由王偉忠製作的《光陰的故事》,更是風光的不得了,收視完結篇時,創下全台收視第一的佳績,狠狠的趕過民視《娘家》與三立《真情滿天下》鄉土劇,終於奪回睽違多年收視第一的寶座,雖然接檔的《請問芳名》,讓所有人跌破眼鏡,但《光陰的故事》確實讓中視享受了好久不曾第一的滋味。

綜觀中視的八點檔,其實可以發現中視是個很有個性的頻道,40年來選擇的戲劇,大都是歷史、古裝、親情、倫理的題材,整體的調性一直都是很一致。而姑且不論影響中視進大陸劇的原因是什麼,之後是不是還會再進大陸劇,但可以發現中視是很穩定和堅持的頻道,即使在那個八點檔本土劇與韓劇,前後夾殺的兵荒馬亂年代,中視也在大陸劇找到一片天,不像其他頻道還在摸索自己想要的八點檔地位。至於接下來呢?觀眾的收視口味瞬息萬變,懷舊風口味的《老王同學會》還會不會收到5、6年級生的青睞?大陸劇是不是又會回到中視八點檔?還是韓劇會再度勝出,這些請每天同一時間鎖定中視頻道,繼續收看...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懷舊電視機

中視40th風華再現,打開電視史 重溫往日時光!(上)

本文原載於9樓B座


文/Yushu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