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這個新舊並存的地方,擁有最新潮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歷史的古剎龍山寺,但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它叫做「剝皮寮」,因為一部電影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由鈕承澤導演的國片《艋舺》正如火如荼的拍攝中,這部電影受到矚目的原因,除了因為演員陣容有《敗犬女王》的偶像劇一哥阮經天、《痞子英雄》爆紅的人氣小生趙又廷外,最讓戲迷感興趣的,其實是片中的場景。豆導為了重現片中萬華地區的舊時代光景,特別到目前台北市保存最完善的舊建築聚落「剝皮寮」取景,新聞露出後引起不少戲迷討論,「剝皮寮」到底是什麼?它在哪裡?北市府經過整修後總算在今年八月開放,也一解許多人對剝皮寮的疑問與好奇。

國片《艋舺》先行版預告

關於「剝皮寮」…

剝皮寮位在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是臺北市目前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早在嘉慶四年就有店屋買賣的紀錄,推斷剝皮寮聚落的成形是在清代早期,開發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目前剝皮寮街區經過改建再利用,東側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西側老街由文化局接管,定位為「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區」,經過近十年的整修,今年八月底終於重新開放,並自8/29日起至11/1止,推出「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展覽和藝文活動,帶領大家穿過時光隧道,回到艋舺的風華世代。


剝皮寮地理位置與周邊交通圖/圖片來源:剝皮寮藝條通官網


「剝皮寮」是剝樹皮還是剝獸皮?

有關於「剝皮寮」地名的說法,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分別,清朝年間被稱做「福地藔街」,日據時代則叫做「北皮藔街」,後來因以閩南語發音近似「剝皮寮」,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才會被稱做「剝皮寮」,只不過有關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有關這部份的由來仍需要更多的文史記載來加以詮釋。

不過根據一些文史的調查,「剝皮寮」這個地名有兩種有趣的說法,其一是說過去的福州杉經由海運從福建運至艋舺後,會在北皮藔街(舊名)剝皮;另一說則是北皮藔街後有個水池,是作為殺牛並做成皮革的地方,牛隻剝皮後都要在這裡做清洗,不過這兩種說法都因為此地並沒有這兩樣工業的記載而被推翻,帶有趣味性的地名目前尚未有定論,日後只能靠文史工作者來幫我們尋找解答了。


剝皮寮經整修後重新開放現貌。/圖片來源:網路


剝皮寮的古味特色

剝皮寮歷經清代、日據時代,建築面貌有些許改變,即使有些街道因都市計劃而有所改變,但被規劃為學校用地的剝皮寮卻因不得隨意改建,而得以將舊式建築保存下來,也意外形成半邊街、兩面店、牌樓厝等奇特的建築景觀,這些建築大多集中在廣州街173巷附近,處處可見到這些建築與一般舊式建築不同的地方。

而在剝皮寮內,不少老店家都具有濃濃的古老風味,像是秀英茶室、鳳翔浴室、宋協興米店等,其中有些店家雖已歇業多年,卻因《艋舺》在剝皮寮搭景開拍而重現,讓當地居民直說:真像是回到那個風光的年代!
 

老店經修復後再次重現。(圖內店家有得意假髮、鳳翔浴室、秀英茶室、日祥旅社等)/圖片來源: 網路


剝皮寮藝條通

經過十年的「拉皮」,剝皮寮這張台北市最老的都市臉譜,總算能在市民面前重現了,台北市文化局舉辦「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的活動,讓一般市民都能共同參與並見證剝皮寮的歷史文化,將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交會,激出台北市獨特的文化特色。

剝皮寮藝條通活動之一 「混搭-當代藝術展」

台北市文化局邀請策展人胡朝聖策劃,集結國內外共24位藝術家,針對剝皮寮歷史街區進行藝術創作,將台灣在地傳統、民間習俗、服飾文化、戲曲歷史、集體記憶、社會現實以及地理風景等,透過當代藝術家的角度表現出來,展現古街的生命力。


「混搭-當代藝術展」/圖片來源:網路

展出地點: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 廣州街口)
展出期間:8/29~11/1

「混搭-當代藝術展」講座
時間:10/10(六) 下午2:30~4:30
主持人:胡朝聖
與談人:李俊陽 陳敬寶 賴珮瑜
主題:文化聚落中空間再現、再現空間與空間實踐的三位一體


剝皮寮藝條通活動之二 「寮一夏」

活動定在日落前兩個小時(約下午四點),有平均高齡80歲的素人樂團「下坑閒樂」、爵代舞蹈劇團表演、金枝演社舞台劇演出,還有《艋舺》導演鈕承澤、《囧男孩》導演楊雅喆的電影對談會,每個周末讓大夥窩在一塊「寮一夏」。

活動時間:9/12起,每週六下午四點
活動總表:


參考資料:剝皮寮藝條通活動官網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文/George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