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日常生活忙碌,上班族為維持生計,常得為了五斗米折腰,等到假日時,多半又懶得跑到各大景點去人擠人湊熱鬧,於是到電影院看電影或待在家中看電視,就成為一般小老百姓最普遍的娛樂享受。而不論是電影或電視,其中最能讓人解壓、抒發情緒的,應該非喜劇片莫屬了。不管看的是國片、日片或洋片,平常累積的工作壓力,彷彿都能隨著笑聲一起衝出體外。記得有人說過:「一天三大笑、百病不來擾」,內地同胞則說:「笑一笑,十年少;笑十笑,百病消」,英文也有句諺語:"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笑是最佳良藥),由此可見,這個論點是中外皆宜的。

而對於熱愛電影的小編來說,喜劇片當然更是絕對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不管是星爺的無厘頭笑料、金凱瑞的橡皮臉、艾迪墨菲的一人分飾多角、還是克里斯塔克的機關快嘴,都是我心中的最佳解壓秘方,相信也有很多人跟小編有同感,如果少了這些喜劇明星的陪伴,生活將少了許多趣味。而除了上述幾位馳名國際的影壇笑匠外,近年來有個以惡搞形象迅速走紅的薩夏拜倫柯恩,以他獨特的喜感,迅速獲得廣大的影迷支持,但由於這位老兄的電影作品不多,一般台灣觀眾對他並不熟悉,所以小編這次就決定來介紹一下這位以自創的怪咖角色走紅國際影壇的喜劇新天王。

薩夏拜倫柯恩(Sacha Baron Cohen),1971年10月1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全名為Sacha Noam Baron Cohen(後面兩字是姓氏),父母皆是猶太人,他是三個兄弟中的老么,從小就讀私立名校的他,畢業於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歷史系,而或許是他家庭背景的關係,當時他的畢業論文寫的還是關於猶太人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扮演的角色(這題目一聽就很有學院氣質,讓人很難跟他後來的演出連結起來)。此時讓薩夏決定日後往戲劇發展的,或許是他在當時參加的業餘性質戲劇社團,不過那時他演的是《屋頂上的提琴手》、《大鼻子情聖》等經典劇作,我想當時應該沒人想到他以後會變成喜劇演員吧。

從劍橋大學畢業後,薩夏拜倫柯恩曾經當過一陣子模特兒,出現在許多時尚雜誌上。他在九○年代早期曾在當地有線電視頻道主持節目,因為後來有次他在情人節特輯中做了"不雅演出",而被電視台給開除了。到了1995年時,英國的Channel 4為了一個新節目公開徵選新主持人,拜倫柯恩於是自創了一個新角色:來自阿爾巴尼亞的記者Kristo(就是後來《芭樂特》的主角雛形),他用這個虛構的人物拍了段影片,拿去參加徵選,沒想到因此獲得製作人青睞而雀屏中選,而後幾年間他在英國陸續主持了幾個節目,還在一部英國喜劇片《The Jolly Boys' Last Stand》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

1998年,拜倫柯恩以自創的分身之一布魯諾(Brüno,設定:奧地利籍同性戀時尚記者)首次現身螢光幕,在英國的派拉蒙喜劇頻道做了一段兩分鐘的短劇演出。但讓拜倫柯恩真正走紅的,是他的另一個分身:阿里(Ali G),設定成一位醉心於黑人/牙買加文化、卻沒什麼教育程度的英國幫派混混。拜倫柯恩以阿里的身分,在Channel 4的晚間綜藝節目中主持一個訪談單元,因為"阿里"總是一本正經地對受訪來賓丟出各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問題,往往製造出許多比言詞更有趣的笑料,讓他在英國迅速爆紅。到了2000年,"阿里"甚至有了獨挑大樑主持的綜藝談話性節目《Da Ali G Show》,這個節目不但讓他贏得一座英國金像獎的年度最佳喜劇,"阿里"還在瑪丹娜的MV《Music》中客串了一下,有興趣的影迷可以上網搜尋,欣賞一下他在MV中的演出。後來在2002年,"阿里"更現身大銀幕,主演一部英國喜劇電影《誰與爭瘋》(Ali G Indahouse),"阿里"在片中竟然選上了國會議員,大鬧英國國會,還與英國女王有了"第一次接觸",該片從頭到尾,充滿許多無厘頭到極點的爆笑劇情,記得幾年前HBO曾經播過,網路上也能找到一些介紹與影音檔,所以小編在此就不贅述了。在《誰與爭瘋》上檔隔年,美國HBO就買下了《Da Ali G Show》,於是新集數便改到美國錄製,而"阿里"這角色也跟著紅到了美國去。

在拍攝《Da Ali G Show》時,薩夏拜倫柯恩總是會直接化身"阿里"到達現場,且常穿著便服、扛著器材,與另一位穿西裝的人一起現身在受訪者面前,此時受訪者通常會"以貌取人",誤以為穿西裝的是主持人,而"阿里"則是工作人員,往往要在開始攝影後他們才會恍然大悟,這種"驚喜"的效果,也會讓節目增添不少有趣的笑料。不過由於該節目台灣並未播過,想進一步了解該節目的影迷,就請直接利用無遠弗屆的網路搜尋影片吧。

影片:

影片:

 

雖說是"阿里"這角色讓薩夏拜倫柯恩走紅美國,但真正讓他走上國際舞台的,卻是他的另一個分身"芭樂特"。這個角色的設定包括:1972年2月17日出生於哈薩克的記者,歧視猶太人、女人、同性戀、以及有色人種,種種極度冒犯他人的設定,配上"芭樂特"異於常人的觀點,構成這個怪咖與週遭人互動時產生的爆笑劇情。"芭樂特"最早是在拜倫柯恩主持的電視節目中串場,當"阿里"的《Da Ali G Show》逐漸走紅時,他也獲得更多在節目中曝光的機會。

2006年,以譏錄片[註1]形式拍攝的惡搞喜劇《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在多倫多國際影展上首映,從片名就可知道這部片說的是拜倫柯恩的分身"芭樂特"的故事,不但劇情充斥著他的招牌惡趣味,就連片名、海報也都能看出些端倪。"芭樂特"在片中訪問多位美國公民(受訪者以為只是單純的電視訪問,不知道是在拍電影),並常以最能冒犯受訪者的話刺激對方,製造許多笑果。但可能是小編個人對美國文化瞭解不夠深入,所以看到後面越來越覺得有些笑點實在笑不出來。不過本片在美國上映時,可是當週的票房冠軍哦,拜倫柯恩更因本片贏得許多獎項,包括金球獎的喜劇片最佳男主角。而身兼該片編劇之一的他,更在隔年以此入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由此可見,美國人還是頗欣賞他在片中展現的"字字珠璣"。

順便補充一下,拜倫柯恩在2007年還以"芭樂特"為名,出版了一本遊記,這本書還同時出版兩種書名,一是<Borat: Touristic Guidings To Minor Nation of U.S. and A.>,另一個則是<Borat: Touristic Guidings To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兩相對照一下,不但對仗工整,而且還滿好笑的。不過因為該片讓"芭樂特"走紅,無法維持普通記者的假身分,因此拜倫柯恩已在2007年12月正式宣佈,以後將不再以"芭樂特"的身分出現。

影片:

在告別"芭樂特"的角色後,薩夏拜倫柯恩決定讓他的另一分身"布魯諾"也來演一部片,最後結果便是預定於8月中上檔的《G型教主》。片中,奧地利籍同性戀記者"布魯諾"不但將大鬧米蘭時裝週、惡搞時尚、到處亂放電,還要學瑪丹娜、安潔莉娜裘莉等明星"領養"非洲孤兒,毫無脈絡可循的無厘頭劇情,當然毫無意外地已在美國獲得票房佳績。而光是看到本片的海報,就讓人忍不住噴飯,如果你喜歡《芭樂特》的惡搞,那就更不能錯過具有同樣笑果的《G型教主》!

中文版預告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cR7jwj16k

而日前為了宣傳本片,拜倫柯恩還在今年的MTV音樂獎頒獎典禮上,以"布魯諾"的身分扮成天使,從天而降,落在知名饒舌樂手阿姆身上,兩人當時合演了一齣「69體位」的好戲,當時不但讓所有與會明星目瞪口呆,還成了當天國際娛樂新聞頭條。雖然隔週MTV台就直接公佈那不是意外,而是編劇安排好的劇情,但就小編看來,還是娛樂效果十足,每次看到還是忍不住很想拍案叫絕。而這次的宣傳活動,不但成為熱門話題,讓MTV衝高收視率,也達到了為影片宣傳的目的,多方受惠的絕妙行銷手法,也讓人不得不佩服想出這主意的薩夏拜倫柯恩(《娛樂週報》2007年票選"好萊塢最聰明的50人",獲選第34名)。

而依循"阿里"和"芭樂特"的往例,在《G型教主》上映後,拜倫柯恩也要讓"布魯諾"就此退休,據說他正在研究一個新的分身,雖然詳情還沒公佈,但可以預期的是絕對又會是個讓受訪者哭笑不得、卻讓觀眾笑到肚子痛的怪咖。聽說這位新喜劇天王在幕後可是個溫文儒雅的學者,實在和他的螢幕形象差太多了!不過也多虧有這種人的存在,才能讓大家看到這麼多減壓喜劇,所以小編也只能說...Thank God! There's Sacha Baron Cohen!

[註1] 假冒成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影片,就叫做"譏錄片"(mockumentary),也有人稱為諧仿紀錄片。


文/Carr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