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電影節」自1998年創辦以來,已成為台灣電影界年度盛事,像是去年2008年的開幕片《海角七號》,在影展率先曝光,不僅是去年佰萬首獎的得主,更造成後來的賣座狂潮。而今年(2009年)恰好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所以第11屆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就鎖定德國柏林,並在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葛漢﹙Jürgen Gerbig﹚的大力協助之下,放映多部難得一見的精彩德國電影,也邀請多位當代知名的德國電影人來台,讓台灣影迷能一步認識德國電影的文化。


大家或許不知道「台北電影節」的前身是1988年創設的「中時晚報電影獎」,後來又在1994年改制為「台北電影獎」, 並於1996年與台北市政府共同主辦。1998年市府將台北電影獎擴大舉辦為首屆「台北電影節」,當時基於想要行銷城市的意圖,並在前文化局長龍應台所規定的方向下,於2002年轉變為「城市主題影展」,又在2004年加入「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在2005年開辦「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讓許多國際青年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也能有更多曝光的機會。至於已有十年資歷的台北電影獎,是全國唯一針對台灣電影設立的電影獎,奠定了台北電影節「城市、華人、新銳」的三大主軸,建立出獨具一格的特色。

今年「城市主題」分為「典藏柏林」(Vintage Berlin)和「摩登德國」(Modern Germany)兩大部分。當然還有其他例如「拉美小輯」、「焦點導演」、「華人影像精選」、「城市物語」等各具特色的單元。不過我這篇文章將聚焦於「城市主題」、「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台北電影獎」三個重要部分做介紹
,其他的好片介紹就請上內容豐富、完整的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以及台北電影節部落格囉


典藏柏林



在這個單元,較受矚目的有描寫二次大戰時,一名納粹之妻與從事地下運動的猶太女子間的同志情電影《艾美與亞歌》(Aimée and Jaguar ),兩位主角雙雙並列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以及反映戰後德國對戰爭的省思之作《兇手就在你身邊》(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不過這個單元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德國新電影運動時期的經典《德國之秋》(Germany in Autumn ),由沃克雪朗道夫(Volker Schloendorff)、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等11名德國導演,拍攝的十一段短片集錦式電影,深刻捕捉當時西德社會的不安氣息。

特別推薦:




《出櫃宣言》(Coming Out)

這部被稱為東德史上唯一的同志電影,影片描述一名壓抑著自己同性戀傾向的中學老師-菲利浦,在一次意外將女同事撞傷後,嘗試著異性戀情,並且論及婚嫁,直到女友的好友意外的拜訪,竟揭露他不可告人的祕密…。

電影從一個喧鬧歡樂的夜晚起始,在煙花四射的歡樂氣氛中,突然反差的出現一台救護車,將一個服藥自殺的青年送進醫院急救。編導很「仔細」地記錄所有搶救、洗胃的過程,醫護人員粗魯的將管子塞入他的口中﹙暗喻著現實生活中同志受到的粗魯對待﹚。而醫護人員問他為何要自殺,他崩潰的說「因為我是同志」。所以打從最一開始編導Heiner CAROW已十分明白的告訴觀眾,同志身處在異性戀世界的隔閡與掙扎。而這段本來與原本的主軸不太相關的對比式開場,其實別有用意。影片隨之像是一段雙性戀者﹙他能自然地與異性談戀愛、上床作愛其實已不能算是「純」的同志了﹚自我追尋的過程,這時編導才逐漸的將當時八十年代的東德壓抑的地下文化、同志生活、社會狀態一一呈現,像是主角身後的佈景,兩者相互對照,藉事喻情。影片宛如尋常的通俗劇,沒有艱澀的技法,依照傳統線性的敘事,寫實化且中規中矩。

影片中的男主角一面掙扎的要做一個具有社會地位、符合家人﹙尤其是母親﹚期待的好老師、好男友、好兒子,一面又要對自我內心天性的同志慾望作拉扯,幾乎是進退失據,舉步維艱。在倒數第二場戲裡,校方不知是發現他的性傾向還是他的確教學出了問題,派人監督並重新檢視他的上課過程,此時男主角沒有反抗或是順從,只是靜默的看著窗外,從若有所思到豁達的神情心態,以及後來揭示他最後人生的選項「決定活出自我」。儘管本片其實還是有著敘事生硬拖沓,以及對於女性角色的塑造未盡成功的缺點。但他在保守壓抑的現實環境下,能夠有如此勇氣拍攝出一部毫不遮掩的同志電影,怎麼講都算是個里程碑﹙巧合的是上映隔年,柏林圍牆就倒塌了﹚。


摩登德國



「摩登德國」單元推出幾位德國當代名導當年一鳴驚人的作品,以及晚近新作。像是《垂死瑪麗亞》(Deadly Maria)是《蘿拉快跑》導演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的首部作品,電影所呈現的風格,不難看出之後的創作走向。《三十不立》(Generation Undecided)描寫一名記錄片導演在女兒出世後,竟發現自己的人生其實毫無成就,決定帶著攝影機來一趟成長之旅,影片對人生的刻劃可說鞭辟入裡。而《極樂九重天》(Cloud 9)關注老年人的激情、愛慾世界,六七十歲的人也有可能外遇而思索真愛的意義。看慣少男少女愛戀的觀眾,這部特別的電影一定別錯過了。《完美第二對》(Everyone Else)講述的是一對年輕情侶遇上了一對夫妻所產生的變化,當中飾演小情侶Gitti的女星貝吉特米妮克美爾(Birgit Minichmayr),出色的表現還獲得今年柏林影后的肯定。

特別推薦:



《控訴風暴》(Storm)

由德國導演漢斯史密德(Hans-Christian Schmid)執導的《控訴風暴》(storm)描述一名海牙國際犯罪法庭的一名女檢察官漢娜(凱莉福克斯Kerry Fox),正在為審理前南斯拉夫的將軍而努力。沒想到一名重要証人被揭穿作偽證時,案情又陷入膠著,雪上加霜的是証人還自殺身亡。漢娜只好從頭來過,並找到証人的妹妹米拉﹙安娜瑪麗亞瑪琳卡Anamaria Marinca﹚,雖然米拉不願意面對過去,但為了伸張正義以及為往生者申冤,她決定指控…

本片可以看作一部人權電影,但它其實更可以當作是權力鬥爭的政治電影。一個在職場上努力奮鬥卻不得志的女檢察官(凱莉福克斯飾演,她曾因在《親密》﹙Intimacy, 2001﹚的大膽演出,而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遇上了戰後的受害人﹙安娜瑪麗亞瑪琳卡﹚,燃起她的好勝心,不知是基於同情心,還是只為了獲得職場成就而想要利用她(弱勢者會欺壓更弱勢的人?)。

而我們更可以看到,一直以來認為伸張正義的國際法庭,其實也只是黑幕重重的政治角力戰場,所謂的正義,只是滿足別人想伸張正義的虛榮,所有的犧牲也只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導演手法簡單來說沒有張揚的賣弄,平實低調的敘事風格,刻意不把電影推向一個搧情、灑狗血式的通俗劇傾向,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像紀實電影般的拍攝手法,是編導刻意保持客觀的設定,還是技巧地呈現每個人都有各自立場的苦衷,其實值得深究。我們看到全片幾乎沒有真實的血淋淋畫面,絕大都依口述事件的方式表現,而非一般慣用模擬重現的戲劇呈現。所以當劇中主角深藏內心的不堪傷口被一一撕開時,觀眾就像是旁觀者而非身歷其境者般受到衝擊。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今年「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共有十二部電影參賽,其中,台灣導演鄭有傑的《陽陽》與鍾孟宏的《停車》分別代表台灣入圍,而今年入選的影片遍及德、英、澳洲、韓、日、瑞士、智利、保加利亞、阿根廷等國,這些國際青年導演們將角逐最佳影片獎60萬、評審團特別獎30萬以及觀眾票選獎的肯定。《火蜥蜴》(Salamander)可以看到一個男孩因為生活的改變,童稚的心靈必須面對成人社會的衝擊,他將如何求生?至於由美國演員約翰馬可維奇主演的《屈辱》(Disgrace ),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的作品,描述一名白人教授離開教職,前往女兒的農場。一場意外的暴力,彰顯文明至此,但種族差異所造成的隔閡依舊深厚。韓國電影《窒息暴戾》(Breathless )中主角專門討債而且性格極為暴烈,直到一個高中女生出現,他的真實本性才慢慢顯現。本片的暴力氣息不輸韓國老牌導演的作品。

特別推薦: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

改編自德國作家伊利亞托亞諾﹙Ilija Trojanow﹚半自傳小說的保加利亞電影《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劇情描述一個因車禍意外而失去記憶的德國男子亞歷山大,遇見一名自稱是他「祖父」的老者,在他的循循善誘下,祖孫兩人協力翻山越嶺,回到了故鄉,也奇蹟似地找回了他所失去的一切記憶,還有新的人生…。

電影的幅度橫跨了三個世代,彼此交錯,相互牽連,開場戲以近似《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那種俏皮幽默的旁白,以及昏黃仿古的溫暖色調,揭開序幕,之後又逐漸轉為蕭瑟壓抑的政治壓迫。電影一直以風格迥異的順序倒敘交錯進行,一段是過去政治恐怖下的壓抑陰影,一個是現在民主的悠閒自由。令人覺得心驚的是,過去的恐怖政客到了現在,還會隨著時代「進化」成為愛民親和的政治人物,一幕攝影機沿著公路往上帶到路邊的競選海報看版時,高壓獨裁統治時的政客現今竟然轉變成民主時代的候選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本片在編導不急不徐的溫情營造下,還不忘夾帶批判的意味在其中,使它不完全是部悲喜並置的感人好戲,或許政治上的諭示也是他的另一個重點。

此外「骰子」於電影中也佔有極大的象徵意義,骰子轉動時,即是命運的轉折。劇中祖父百丹曾告誡說:「我們不為金錢而賭博,我們是為榮譽」,時常我們所面對的對手不僅限於眼前所見,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來自命運之神的挑戰,暗喻著人生更像是一場賭局。導演雖是新手,卻難能可貴的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豐厚的劇情架構拍的十分札實飽滿,雖然沒有創新的形式或技法上的展示,但是他能觸動人心的煽情編排,的確很能投普羅大眾所好。


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類)

今年有三十部作品報名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類,最後總共有九部作品入選,今年最大的特色是許多資深導演,紛紛退居幕後,以擔任監製的方式,繼續推動台灣電影的發展,並將經驗傳承給後輩。其中《靠岸》是曾創造虛擬人物「阿貴」而大受歡迎的張榮貴,所拍攝的第一部動畫長片。跳脫以往的奇幻風格與詩意畫風,應該是他沒有參加動畫影片獎,反而報名角逐台北電影節劇情長片百萬首獎的自信之作。

曾以紀錄片《醫生》拿下台北電影獎的導演鍾孟宏
以首部劇情長片《停車》再度入圍,本片參加去年金馬獎時已好評不斷,並拿下最佳美術設計獎,全片以黑色喜劇風格講述發生於台北夜晚的光怪陸離故事。《渺渺》這部澤東電影公司首度在台灣製作拍攝的作品,畫面質感,優於一般台片,一些鏡頭的構圖與燈光的營造,其實不輸以往所看到的日本青春電影。張榕容在揣摩高中女生,那種青春洋溢的美好與幻滅,與同志情節的矛盾苦惱,相當生動討喜。

而以短片《兩個夏天》獲得2002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戴立忍,繼《台北晚九朝五》之後,再度推出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不能沒有你》,以一件社會事件為藍本,控訴整個社會的病徵,黑白攝影更顯其情感的凝鍊。去年以感人肺腑的母親單元劇《長假》拿下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的導演鄭芬芬,繼《沈睡的青春》再度推出電影作品,以一個專門為查無此人的「死信」找主人的郵差,細膩描寫關於活著與死亡以及社會關係的作品。


特別推薦:




《陽陽》

本片是李安、李崗的「推手計畫」第一部。敘述中法混血兒陽陽從未見過法籍生父,面對母親再嫁,學姐成為自己的姊姊,兩人還愛上同一個男生,得不到認同的陽陽,在種種衝突掙扎之中,該如何繼續奔向自己的未來之路?

這部電影的開場戲就是女主角陽陽之母(于台煙),改嫁的婚宴之日,而女主角陽陽卻先躲在化妝室裡發洩哭泣,但下一秒她馬上轉換成旁人都看不出的歡喜無憂,還能從容地招呼賓客。導演在這場戲十分明確的展示主角對於自身情感的兩面性,受限於環境所迫,她似乎相當習慣偽裝﹙武裝?﹚ 自己,而父不詳以及混血兒的先天外在條件,卻也是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所以當之後父親對她說的那番話「從今天開始,我會你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但是在學校裡,你不准叫我爸爸,我是你的教練。」更顯現本片對於「身分認同」的著墨。

其實電影好看的也是前半部,飾演姐姐小如的何思慧,從接納彼此、相親相愛的好姐妹到漸漸發現自己的一切快被陽陽所奪走時,所產生的對立敵視。田徑場上的輸贏靠的是實力,其實怨不得別人,但感情上的輸贏,任誰都無法不計較,所以小如發現自己的男友竟然對陽陽有所遐思,甚至還發生關係時,再大的理智也會被妒火給燃燒殆盡。

三角習題的拉扯以及家庭關係的微妙詭異,都是本片值得稱譽之處。尤其是一幕陽陽被姐姐小如陷害,絕望傷心離家後,她搭上計程車,窗外的鏡頭是站前新光三越大樓對照著101大樓,感覺宛如是兩位遙遙相對的競爭者般,這幕非常微妙的影像構圖,像是為影片前半段所強調的對立,畫下驚人的一筆。最後不得不提女主角張榕容,她在高難度的長鏡頭考驗下,將角色雙重多變的內心戲,表達的淋漓盡致,多場情緒流瀉的哭戲表現地相當深刻,她驚人且傑出的表演是我認為今年為止,華語電影中女演員的標竿,她進步幅度跟去年的《渺渺》相比,可說脫胎換骨不可同日而語了。


相關資料:


2009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

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


文/Al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