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81屆奧斯卡獎,寫實勵志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入圍十項最後獲得八項大獎的佳績,稱得上是今年影壇的最大驚奇,這也連帶掀起一股「印度熱」的風潮,另一部近期上映的《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也是榮獲印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三項大獎的感人兒童片。所以本週「電上癮」就來為大家介紹寶萊塢電影的傳奇。


雖然《貧民百萬富翁》不是寶萊塢出品的電影,但這部在印度拍攝的印度題材作品,揉合了異國氣息與勵志信念,故事藉由益智問答的過程,將印度現今的社會、宗教、歷史等諸多問題藉由主角的每次答題或詢問中,穿插倒敘,不著痕跡地融冶於一爐,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高敏銳的呈現手法,鏡頭運用與剪輯節奏生猛犀利,讓電影充滿酣暢淋漓的活力,從這部電影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印度電影的特色風貌。另一部《心中的小星星》是印度演員阿米爾罕令人驚豔的導演處女作,去年在金馬影展放映時,就獲得了台灣觀眾的熱烈迴響,講述男主角在學校總趕不上功課,讓他飽受責罵,直到老師發現他原來有閱讀障礙,開始細心教導,讓伊翔漸漸走出學習障礙。也是印度電影中難得的感人之作。

印度電影的特色:音樂和舞蹈與超片長


我們先來說說印度電影的特色,它們非常有自己風格,不同於其他國家電影所呈現的方式,它們常在片中穿插大量歌舞場面、動則三小時以上長片,這都是印度電影不同於其他的國家的地方,對印度人來說,音樂和舞蹈代表傳統的生活方式,就好比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印象是很會唱歌一樣,印度人就是個喜歡跳舞的民族,絢麗的舞蹈象徵著一種精神的力量,他們通常在結婚的時候載歌載舞以表達他們對新人的祝福,那是一種甜蜜的幸福。而對於印度電影來講,甜蜜永遠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初衷。

產量世界第一的「寶萊塢電影」

1997年在印度孟買成立電影城,佔地200多公頃的電影製片基地,因為孟買的英文舊名(Bumbai)、於是在孟買的製片基地被稱為寶萊塢(Bollywood),期許和美國的好萊塢並駕齊驅,互別苗頭。在印度,孟買不是唯一的電影產地,但是寶萊塢無論是規模陣容和產值都是印度最大的電影產地,印度每年超過800部的出片記錄,幾乎每天都有2部以上的電影產量,而且近半數是在寶萊塢製作,連好萊塢亦難以超越,因此,印度所出產的電影,被統稱為「寶萊塢電影」,而「Bollywood寶萊塢」也逐漸成為印度電影工業的新興代名詞。以2002年的電影產量來說,印度是世界第一,多達942部,遠高於第二名美國的650部;而且在沒有任何設限及保護政策下,好萊塢依然攻不陷印度,2002年美國片在印度市場的佔有率連5%都不到。

寶萊塢電影的題材
多元且喜好模仿

寶萊塢的電影類型多元,發展由來已久,而且它們喜好抄襲,很多好萊塢電影都會有所謂的「寶萊塢版」,
像是印度動作歌舞喜劇《從印度到中國》( Chandni Chowk to China )就把《滿城盡帶黃金甲》《色戒》《功夫》和《英雄》等這幾部華語電影全都統統雜燴並惡搞一番畢竟高產量造成的題材故事也高消耗量,不對外取經實在難以負荷,但簡單來說可以歸納出幾種常見的題材:



第一類:刻畫被迫害的農奴、種性制度,或被岐視的女性、迷信受害之苦難的遭遇
如《印度之母》、《女神》等片。特別是《印度之母》中,母親堅忍不拔精神,一如日本的阿信,深深觸動了印度人的心!自古以來印度信奉婆羅門教,種姓制度在今日雖已不復存在,但是對於印度社會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印度電影裡還是可以看見”階級”難以跨越的概念,這種題材在印度電影很容易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因為反映出現實社會的狀況。例如無法跨越階級的戀情,在這裡是常常被拍攝的題材之一。
第二類:描述人性善惡、貪婪之矛盾和衝突之鬥爭
例如《流浪者》、《鄉巴老進城記》、《雨中寄情》等。
第三類:探討現今社會的議題
例如《季風婚宴》、《火》。

寶萊塢電影的特色

1.華麗歌舞場景:不管近代還是較久遠的印度電影,歌舞畫面是一定不可缺少的,差別只在於,歌舞場面的多寡,與時間長短,一部電影穿插10~15分鐘的歌舞場面,是非常常見的,這反映出印度人喜愛載歌載舞的天性。印度電影的既定公式,四首歌曲、五支群舞的畫面,片中都至少有三個舞蹈場面,唱歌跳舞加上多彩多姿的民族服。另外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在情感經過一定的轉折醞釀後,便會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訴說內心感受或預告劇情的發展。這種的歌舞在印度電影中是非常受歡迎的。

而且歌舞場面可不是亂跳喔,大致可歸類成兩種:

幻想版:男主角或女主角突然陷入幻想當中,這時候場景可能會莫名奇妙的換到沙漠或是很漂亮的場景,男主角開始幻想與女主角的邂遘的美好;如果是女主角的幻想,就會透過歌曲表達害羞與期待之情感。例如「Humko Humi Se Churalo」中男女主角幻想戀愛的美好的場景,光這樣就唱了快7分鐘。


豪華版:華麗舞台加上超大排場,男女主角一起跳舞,然後會有很多伴舞,假如主角當時人在紐約,那麼就是紐約街上的老外路人會跟著跳,如果是在英國的大學裡,那就是大學裡的金毛學生也會跟著跳,畫面會變成所有人都在跳舞的大場面。例如《寶萊塢生死戀》中這段說明女主角是多才多藝的才女的場景,就是典型豪華版的舞蹈場面。


2.強調細膩情感:電影劇情多半是圍繞在親情、愛情話題打轉,看印度電影時會感覺到,印度人的家庭關係真的是很緊密,父親象徵傳統權威的角色,即便平時疼愛兒女,但只要一有違背父意的事情發生,絕對是主角抱著媽媽在哭,然後故事情節就會演出主角們是如何努力以取得父母的諒解。如果是描述愛情的電影,多半描寫的男女主角是如何在保守的大環境下,克服重重難關,只為了這份他們所認定的愛情,整個情節就好像是童話故事般的美好!就算是非常嚴肅的主題,印度電影以”情”敘事的特點,還是能將結局扭轉成完美、皆大歡喜的結局。

3.動輒3小時的片長:發現大部分的印度電影,基本時數是3小時起跳,一般片長約3~6小時,在台灣買的到的印度電影,大多已經被剪的七零八落,會感覺到劇情有點跳tone,上一幕不接下一幕,這是由於剪掉許多精采的歌舞畫面,但是在印度上映時,至少都是3小時以上的長片。印度電影敘述冗長,再加上穿插歌舞畫面(例如男女主角眉來眼去的畫面),由於長度通常都是很長的,在當地播放時,分上、下半場,電影有中場的休息時間。(但就算是好萊塢電影在當地播放,片長雖然不這麼長,也硬是分成上下半場播放)

可能大家會覺得如果這樣的印度電影,不是很難看嗎?八股的愛情劇加上大量歌舞片而且又長,但是其實印度電影是不錯看的,電影的劇情雖然八股卻稱得上是高潮迭起,場面調度也十分驚人,不管是運鏡、剪接、配樂…所有技術面都十分成熟,長達3個多小時的電影,全程都有推陳出新的超豪華場景和熱鬧非凡的豔麗歌舞,雖然覺得故事發展如同預期,但一點也不覺得厭煩,甚至覺得是種聲光享受。華麗的舞台、精心設計過的舞蹈、還有好聽的旋律歌曲,再再堆疊出印度電影的特有色彩。

寶萊塢電影的成績
-在印度國內大受歡迎

電影向來是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藝術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印度歷史、文化、宗教、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內涵。

1.發展成熟的一個產業:從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誕生至今,歷經80餘年的發展,印度電影業已形成了一個年營業額約500億盧比(12億美元),擁有近200萬工作人員,年產1200部影片的龐大行業。這1200部影片中,800部是故事片,400部是電視片、商業廣告片和譯製片,這個數字約相當於好萊塢的3倍。以寶萊塢為核心的電影工業基地,以每年生產800部影片的規模,使得印度成為另一個電影帝國。除了華麗歌舞是印度獨霸全球的強項,不論在題材或劇本上,寶萊塢的量產和多元化,都在在顯示其電影工業發展的成熟。

2.印度人喜愛寶來塢電影:印度是貧富懸殊極大的國家,下層社會的貧民佔人口的20%到30%,但寶萊塢華麗不食人間煙火的電影,適時的補償現實社會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幻場景,而且由於當地文盲比率高,唱比說好,歌舞場面當然受歡迎,因此每部電影少則5~6首歌舞場面、多則數十首插曲,最多更有創下40首的配樂的紀錄。因此電影在印度境內擁有龐大的內銷市場,印度人喜歡俗又大碗,因此片長都是3~4小時,更不足奇。

成功抵擋好萊塢電影的入侵

印度電影對當地觀眾的吸引力為何如此強大,自然是國際對寶萊塢大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印度電影市場不被好萊塢電影獨占,更是讓許多國家電影人羨慕。由於印度屬多種語系國家,以語言來區分的話,有三大電影製作中心:印地語的孟買、孟加拉語的加爾各答和泰米爾語的馬德拉。(印度片本身有四大語系,如果地方方言全部加起來,印度電影所用的語言總共有39種)

寶萊塢電影會依據上映地區,配以不同的語系,電影上映時,是沒有字幕的,只以語言跟歌曲跟觀眾溝通,更有只以舞蹈跟觀眾交流的默劇;而外來的好萊塢電影,如果用英文上映而不配音,難以進入觀眾心中,片商為考慮票房,配音也通常因為語系混雜而不知道該配何種音,語言的隔閡變成外來電影難以在當地創下高票房的主因。

國際影壇的重視



以年產量來衡量,印度電影在國際影壇上一直受到不對等的輕視,由於歌舞色彩過於強烈,對於大多數的外國觀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且在國外上映時,常常也被剪輯的七零八落,外國觀眾常常看不見在印度人心中很重要的歌舞場面,而且外國觀眾也看不懂印度人的幽默,所以在外銷上,沒有韓國、泰國那種驚人的外銷數字。

國際電影人對於寶萊塢的重視,主要是對歌舞傳統的好奇,這可歸功於《紅磨坊》一片,將寶萊塢的歌舞融入了19世紀的巴黎;另外印度導演米拉˙奈兒的《雨季婚禮》,電影成功的反映出90年代的寶萊塢婚姻場景,而這也是威尼斯電影節,首度將金獅獎頒給女性導演。再來,最具代表的正宗寶萊塢電影在2002年出頭,代表印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榮耀之役》,雖沒有得獎,但也讓西方電影界看見這獨具特色的東方電影。

  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單一的風格已難以適應市場多變的需求,特別是只著眼佔領國內市場的模式,局限了印度電影發展的空間,許多新興的印度電影人已經看到這一點,因此也開始向外發展,例如將電影節的頒獎典禮移師倫敦舉行,並同時推出了電影音樂節、電影時裝節、電影美食節和電影文化節等活動,充分展示印度電影的多元魅力,吸引更多國際電影人的注目焦點,也增添了印度國內片商的信心,改善的投資環境,並且多方吸取西方電影的製作理念,改進製作手法,這對寶萊塢的發展無疑是一個福音…雖然《貧民百萬富翁》的風光,震撼了世界影壇,但就像是《臥虎藏龍》之於台灣電影圈一樣,這種非本國製的電影,能帶動多少效益還是有待觀察,但走出印度,是如今寶萊塢的不得不發展目標和夢想了!



資料來源

NAMASTE
印度電影平台
印度電影帝國
我的印度回憶

原文刊載於9樓B座

文/Karen
整理補充/Al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